真意亭

累石出幽径,分泉入乔林。

青山环吾庐,中有万古心。

僻地敞虚构,炎歊隔繁阴。

小槛横绿竹,高篷对苍岑。

浮云过疏雨,飞鸟遗好音。

凉风朝夕至,宁用窗户深。

无才漫忧世,奔走力岂任。

非无绝尘想,飘然谢缨簪。

内观澹无得,外检纷莫寻。

忘言会真意,天籁相与吟。

悠悠寄玄览,洒洒开冲襟。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郑潜的《真意亭》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山居图景。首句“累石出幽径”展现了山石堆叠的山路,暗示了环境的清幽。接着,“分泉入乔林”进一步强调了水的流动与生机,为静谧中增添了一份灵动。

“青山环吾庐,中有万古心”表达了诗人寓居在自然怀抱中的心境,万古心象征着他对道义和永恒真理的追求。接下来,诗人描述了自己身处偏僻之地,却能通过想象超越现实,享受清凉与宁静。

“小槛横绿竹,高篷对苍岑”描绘了简朴的生活设施与周围的自然景色相映成趣,显示出诗人超脱世俗的雅致。浮云、疏雨、飞鸟和凉风等元素,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诗人借此表达对淡泊生活的向往。

“无才漫忧世,奔走力岂任”流露出诗人不以才华自矜,而是选择远离尘嚣,不为世事所累。他虽有超脱尘世的想法,但仍保持谦逊,表示无需华丽的官场生活。

“内观澹无得,外检纷莫寻”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对外界纷扰的摒弃,追求的是内在的宁静和真实。最后两句,“忘言会真意,天籁相与吟”,诗人通过倾听自然的声音,达到了与天地万物合一的境地,表达了对自然和内心真谛的深刻领悟。

整体来看,《真意亭》是一首借景抒怀的山水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自己超脱世俗、追求真意的人生哲学。

收录诗词(197)

郑潜(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时,官至海北廉访司副使。后寓居福州怀安,买田建义学,以教育后进。又立白苗、阳岐二渡,买田供舟子生计,人称郑公渡。入明,起为宝应县主簿,迁潞州同知。有《樗庵类稿》

  • 字:彦昭
  • 籍贯:元明间徽州歙县

相关古诗词

题刘氏易安亭

凤凰鸣高岗,朝阳丽平野。

梧桐不生植,丹荔动盈把。

千章列嘉木,万绿荫华厦。

远山当轩楹,清影落樽斝。

登高自舒啸,闭户绝车马。

误疑天台路,岂比东林社。

容膝易为安,劳生彼何暇。

希年乐期颐,短歌咏风雅。

汨汨势利徒,此意识者寡。

我亦山野人,相逢在林下。

可怜归无庐,何地种松槚。

安得结白云,愿同巢居者。

形式: 古风

甲辰四月二十五日过西宫谒别韩治书公衡

舆疾出城西,仰天发长啸。

山川莽回互,云物相炳耀。

薰风涤烦襟,旭日明远照。

人生独何为,薄俗畏讥诮。

昨日长男归,悲极还一笑。

连年遭乱离,辛苦遁边徼。

折肱指欲堕,忍死事忠孝。

三子在目前,宁论贤不肖。

苟遂骨肉欢,焉能羡华要。

道经神仙宫,霜威宿廊庙。

劲节高抗云,雄文远垂教。

再拜韩荆州,微公孰同调。

形式: 古风

笑问镜中客

笑问镜中客,胡为太瘦生。

非关作诗苦,岂为慕时荣。

毋乃禀受薄,况当灾患婴。

忧国常恻恻,立身独茕茕。

粝食每不饱,壮怀空自倾。

夙耻混污浊,何由表忠贞。

汝舌虽能言,莫与众口争。

汝足虽能履,焉敢万里行。

飞霜侵汝发,浮云翳汝晴。

握短奚用沐,视远不复明。

草堂谁与赀,石田难为耕。

功名淡无味,山水故多情。

为尔正衣冠,勉尔和音声。

药石但稍稍,思虑徒营营。

应接莫违俗,隐显毋近名。

近名应害道,违俗反自轻。

客笑竟不答,掉头气未平。

掩镜转危坐,煦煦朝阳升。

形式: 古风

题扇寄燕叔义郎中

千里共明月,六合生清风。

悬知故人意,长在相思中。

天阔雁难到,海遥舟可通。

当年凤台路,樽酒别情浓。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