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周倅大雪见寄二首(其二)

白昼通红火,萧萧惊打窗。

折绵寒未透,兀梦睡先降。

那敢犯诗垒,自然摧慢幢。

重看寄来句,呵手剔残缸。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江]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冬日大雪纷飞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受。首联“白昼通红火,萧萧惊打窗”以对比手法,将白天的温暖与夜晚的寒冷形成鲜明对照,通过“通红火”与“惊打窗”的动态描写,营造出一种由暖入寒的氛围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季节更替的自然现象。

颔联“折绵寒未透,兀梦睡先降”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寒意,通过“折绵”这一动作,形象地表达了身体对寒冷的抵抗,而“寒未透”则暗示了寒冷尚未完全侵入内心,但“兀梦睡先降”则预示着在寒冷的侵袭下,人开始感到疲惫,甚至产生了一丝困倦,仿佛在梦中沉睡,形象地描绘了人在寒冷环境中的心理状态。

颈联“那敢犯诗垒,自然摧慢幢”则转而表达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的谦逊态度和创作灵感的激发。诗人不敢轻易挑战诗歌的壁垒,却在自然的壮丽面前,感受到了一种内在的力量,仿佛是自然的威力摧垮了内心的防线,激发了创作的热情。这里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流露出其在艺术创作上的敏感与激情。

尾联“重看寄来句,呵手剔残缸”则收束全诗,诗人再次回顾收到的诗句,仿佛在品味他人的作品,同时通过“呵手剔残缸”的细节,既表现了诗人对诗歌的珍视,又暗示了他在寒冷环境中对创作的坚持。这一细节不仅增加了画面感,也深化了主题,展现了诗人即使在严寒之中,仍能保持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的精神风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诗人情感的深刻揭示,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之美独特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力,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次韵郤子中学句出巡

安石性夷粹,公今亦重迟。

追惟理发处,领略办装时。

高节贯终始,寸田齐坦巇。

功名恐未免,才业系安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次韵邓公阁睡起

归计宽为约,山行短作程。

旅亭惊午梦,布谷正催耕。

翰墨堪华国,云泉负此生。

一篇叙闲适,细味有馀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次韵衡山道中

岳色堕马首,岚光忽满襟。

眼寒知意适,句苦觉愁侵。

沃野献新绿,残睛酿晚阴。

天涯惊去雁,料理欲归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赠邹颜徒

肉眼倒皮相,高才多陆沉。

火知三日玉,贫试一生心。

世路多追逐,云山独见寻。

圣贤酌古力,劝子手勤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