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衡山道中

岳色堕马首,岚光忽满襟。

眼寒知意适,句苦觉愁侵。

沃野献新绿,残睛酿晚阴。

天涯惊去雁,料理欲归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走在衡山道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内心情感的细腻流露。

首联“岳色堕马首,岚光忽满襟”,开篇即以壮丽的山色和轻柔的雾气渲染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岳色,指山峰的颜色;堕,落下之意,这里形容山色仿佛从高处缓缓垂落至诗人眼前;岚光,山间云雾散射的光线,满襟则形象地表现出光线洒满衣襟的景象。这两句通过视觉和触觉的双重感受,营造出一种既壮观又清新的自然景观。

颔联“眼寒知意适,句苦觉愁侵”,进一步深入诗人的情感世界。眼寒,形容诗人因欣赏美景而感到内心的宁静与清凉;意适,意指心情愉悦、舒适;句苦,可能是指诗人在创作时的艰难与痛苦;愁侵,则是愁绪逐渐侵袭而来。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面对美景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有创作过程中的挑战与压力。

颈联“沃野献新绿,残睛酿晚阴”,转而描写平原上的景象。沃野,肥沃的土地;献新绿,展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景象;残睛,夕阳余晖;酿晚阴,预示着夜晚即将来临的阴暗。这两句描绘了日暮时分,大地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而又略带忧郁的景象,富有画面感和时间流逝的暗示。

尾联“天涯惊去雁,料理欲归心”,以一只突然飞过的南归大雁作为收束,引出诗人对远方的思念和归家的渴望。天涯,遥远的地方;惊去雁,一只突然飞过的雁,象征着季节的更替和生命的迁徙;料理欲归心,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归家的期待和准备。这一联将自然界的变迁与个人的情感紧密相连,深化了主题,使整首诗在自然景观的描绘中融入了深沉的人文关怀。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行走在衡山道中的所见所感,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深刻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是一首充满意境和哲思的作品。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赠邹颜徒

肉眼倒皮相,高才多陆沉。

火知三日玉,贫试一生心。

世路多追逐,云山独见寻。

圣贤酌古力,劝子手勤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投老庵读云庵旧题拜次其韵二首(其一)

但觉意清净,不知山浅深。

年华暗凋落,老境已侵寻。

三世楼钟旧,一生香火心。

高风难补缀,永愧壁间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投老庵读云庵旧题拜次其韵二首(其二)

道乡归路晚,世迹陷泥深。

老死先通耗,病衰今见寻。

规模高世意,料理住山心。

月在孤峰顶,冻猿时一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熏上人归云溪

闻道衡峰北,寺当猿叫村。

夜楼千嶂月,书榻一溪云。

我惯蹈忧患,君方蜕垢纷。

莫嫌林下石,藓涴褶衣裙。

形式: 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