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岩文老和予游字韵见寄用韵为报

我虽券内士,常思方外游。

未见夫铁脚,况逢通钁头。

癯然祇树老,隐此阴崖幽。

脩竹不知夏,青松不知秋。

甚欲效柳子,冉溪买西丘。

又欲追白傅,香山寻石楼。

忽开化人书,书中有鸣球。

其鸣疑飞泉,清绝或可侔。

乃是寄我诗,恨我昔莫留。

观者勿疵瑕,谓以声音求。

句法传丛林,五言如汤休。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翻译

我虽然是官场中人,却时常向往着外界的游历。
还未见过坚韧的铁脚,更何况是锋利的锄头。
瘦削的老祇树,就隐藏在这隐蔽的山崖深处。
翠竹不知夏日炎炎,青松不知秋意渐浓。
我非常想效仿柳宗元,在冉溪边买下西丘的土地。
还想追寻白居易的脚步,去香山寻找那座石楼。
忽然打开了一封仙人的书信,书中有一颗鸣叫的球。
那鸣声如同飞流的泉水,清脆绝美,或许能相提并论。
原来这是他寄给我的诗,遗憾的是我以前未能留住他。
看的人不要挑剔字句,这诗是通过声音传达情感。
他的句法在文坛流传,五言诗就像汤休大师的风格一样高超。

注释

券内士:官场中人。
铁脚:比喻坚韧不屈的人。
通钁头:形容锋利的工具。
癯然:瘦削的样子。
祇树:古树名。
阴崖:隐蔽的山崖。
脩竹:长竹。
白傅:白居易,字乐天。
石楼:古代建筑。
化人:仙人或有道之人。
鸣球:可能指传说中的宝物或象征声音的物件。
昔莫留:过去未能留住的人或事物。
疵瑕:瑕疵,批评。
声音求:通过声音来理解诗的意境。
句法: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丛林:指文坛或诗界。
汤休:唐代诗人,以其五言诗闻名。

鉴赏

这首宋代诗人晁公溯的《中岩文老和予游字韵见寄用韵为报》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他自比券内士,渴望方外游历,对铁脚(可能指修行者)和通钁头(可能象征艰难险阻)的描绘,显示出他对隐居生活的坚定选择。诗人赞美了祇树老僧和修竹、青松的隐逸环境,表示自己想效仿柳宗元在冉溪购置田地,以及白居易在香山寻找石楼的生活。

诗中提到的“化人书”和“鸣球”,可能是文老寄来的书信或诗篇,其中的鸣球声让他联想到飞泉,认为其清音或许能与之媲美。文老的诗让诗人遗憾未能早些留下,同时也提醒读者欣赏诗歌不应仅限于表面的音响效果,而应深入体会其句法和意境,如五言诗中的高妙之处。

总的来说,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文学艺术的深刻理解,体现了宋诗的淡泊与雅致。

收录诗词(449)

晁公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中岩长老子文送罗汉松

驻车凌云山,虽在官府中。

平生著幽禅,意与方袍同。

已杖菩萨竹,更来罗汉松。

天姿特高洁,厚叶非蒙茸。

铜柯既夭矫,玉薤仍青葱。

上有五百士,下笑十八公。

皆披阇黎衣,如坐浮屠宫。

勿谓默不语,说法声摩空。

形式: 古风

中原

中原北望连虎牢,遗老略皆死草茅。

腥臊千秋万岁殿,尘埃四通五达郊。

无人雄心肯出塞,何日战骨与封崤。

三军岁岁费供给,但闻边庭峙刍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肴]韵

书斋

廷尉已执天下平,更出一节令循行。

时清断狱岁大减,小臣何功君圣明。

纸窗风破夜自语,瓦沟雨来寒有声。

官閒无事但宴坐,满室惟对书纵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予长女归叔尚偕往江津作诗送之

薛郎吾娇客,昨肯过彭濮。

相从虽云久,一岁如转烛。

外堂忽有请,归驾行当促。

自称先君子,嗣以病家督。

焉能主烝尝,我祭则受福。

吾诚爱吾女,抚视长不足。

人皆念其子,此事非我独。

敢欺泉下友,已拱宰上木。

论情夫何远,守墓亦所欲。

老夫怀津乡,山好田土沃。

寻穿蜂窠硖,但种鸦铁谷。

先营五亩宅,仗尔今往卜。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