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歌谣辞(其七)步虚词

几度游三洞,何方召百神。

风云皆守一,龙虎亦全真。

执节仙童小,烧香玉女春。

应须绝岩内,委曲问皇人。

形式: 乐府曲辞 押[真]韵

翻译

曾多次游览三洞仙境,寻求何处能召集众神明。
风云都恪守着单一信仰,龙虎也代表着纯真的道义。
手执符节的仙童身形娇小,焚香的玉女充满春意。
应在那绝壁之内,曲折探寻问道的皇人。

注释

几度:多次。
游:游览。
三洞:道教中指神仙居住的三个洞天福地。
何方:何处。
召:召集。
百神:众多神灵。
风云:指自然界的风云,这里象征着变化。
皆:都。
守一:坚守道家的‘一’,即道或本源。
龙虎:道教符号,代表阴阳、乾坤,也象征修炼的内外丹术。
亦:也。
全真:道教术语,指修道求得的最高真实。
执节:手持符节,符节是古代信使或官员的凭证。
仙童:道教中的小仙人或童子。
烧香:烧香拜神,表示虔诚。
玉女:神话中侍奉神仙的美丽女子,常用来象征纯洁。
应须:应当。
绝岩:陡峭的山岩,象征隐秘或难以到达的地方。
委曲:曲折,这里指寻访的过程。
问皇人:向道教中的仙人或得道者求教。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渠牟的作品,名为《杂歌谣辞·其七》。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借助仙境与神灵的意象,抒发个人情感和心志的诗篇。

首句“几度游三洞,何方召百神”表达了诗人对于仙界的向往以及对神秘力量的召唤。三洞通常指的是道教中的三大洞府,是修仙养生的场所。诗人通过这个意象,展现了自己对于超脱凡尘、追求超自然境界的渴望。

接着,“风云皆守一,龙虎亦全真”则描绘了一幅天地万物归于一,甚至连龙虎这样的猛兽也能达到至真境界的壮丽画面。这里的“全真”二字,不仅指道教中的全真派,也象征着诗人对于纯净、完整生命状态的追求。

第三句“执节仙童小,烧香玉女春”中的“执节仙童”可能是指握有仙药或法器的小童,而“烧香玉女春”则描绘了一位美丽的玉女在春日里烧香礼佛的温馨场景。这两者结合,一方面展示了仙界的宁静与和谐,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欣赏。

最后,“应须绝岩内,委曲问皇人”表达了诗人对隐藏于深山之中、拥有高深智慧的“皇人”的寻求。在这里,“皇人”可能是指道教中的仙人或是具有高度修为者的代称。诗人通过这个意象,展现了自己对于知识和智慧的渴望,以及对那些能够引领自己走向光明之路的人物的尊崇。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仙气、神秘与美好的世界,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于超越凡尘、追求真理的深切愿望。

收录诗词(21)

韦渠牟(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杂歌谣辞(其八)步虚词

上法杳无营,玄脩似有情。

道宫琼作想,真帝玉为名。

召岳驱旌节,驰雷发吏兵。

云车降何处,斋室有仙卿。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庚]韵

杂歌谣辞(其九)步虚词

羽卫一何鲜,香云起莫烟。

方朝太素帝,更向玉清天。

凤曲凝犹吹,龙骖俨欲前。

真文几时降,知在永和年。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先]韵

杂歌谣辞(其十)步虚词

大道何年学,真符此日催。

还持金作印,未要玉为台。

羽节分明授,霞衣整顿裁。

应缘五云使,教上列仙来。

形式: 乐府曲辞 押[灰]韵

杂歌谣辞(其十一)步虚词

独自授金书,萧条咏紫虚。

龙行还当马,云起自成车。

九转风烟合,千年井灶馀。

参差从太一,寿等混元初。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