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高高丹桂枝,袅袅女萝衣。
密叶浮云过,幽阴暮鸟归。
月和风翠动,花落瀑泉飞。
欲剪兰为佩,中林露未晞。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中景象,充满了浓郁的自然美和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开篇两句“高高丹桂枝,袅袅女萝衣”以鲜明的对比手法勾勒出山中树木的姿态,一方面是雄伟的丹桂伸展向上,一方面是柔美的女萝轻盈垂挂,这样的描绘不仅展示了诗人观察自然的细致,更传达了一种生机与活力的感觉。
接下来的“密叶浮云过,幽阴暮鸟归”则转换了景象,从树木的具体形态转向环境的氛围渲染。这里的“密叶”指的是树叶浓密,“浮云过”则让人联想到山中云雾缭绕,而“幽阴暮鸟归”则表现出一种宁静与和谐,暮色之下,小鸟归巢,增加了一份平和安详的氛围。
“月和风翠动,花落瀑泉飞”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月光、风力以及花瓣与流水之间的动态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山中景色的描绘。月亮温和的光辉与微风轻拂树梢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柔美的画面;而“花落瀑泉飞”则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春天水流潺潺、花瓣随水飘零的景象。
最后,“欲剪兰为佩,中林露未晞”表达了一种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向往与珍惜。这里“兰”通常指的是兰草或其他香草类植物,而“欲剪兰为佩”则是诗人想要将这些山中野花制成饰物,带在身边,以此来表达对这份美好的一种留恋。而“中林露未晞”则描写了清晨的露水尚未干涸,诗人在林中的位置,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亲密与自然的融合。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的流露,展现了一位山居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切感悟以及对美好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不详
晚唐时期著名诗人
朝与城阙别,暮同麋鹿归。
鸟鸣松观静,人过石桥稀。
木叶摇山翠,泉痕入涧扉。
敢招仙署客,暂此拂朝衣。
缘危路忽穷,投宿值樵翁。
鸟下山含暝,蝉鸣露滴空。
石门斜月入,云窦暗泉通。
寂寞生幽思,心疑旧隐同。
阴魄出海上,望之增苦吟。
冷搜骊颔重,寒彻蚌胎深。
皓气笼诸夏,清光射万岑。
悠然天地内,皎洁一般心。
秋光动河汉,耿耿曙难分。
堕露垂丛药,残星间薄云。
心悬赤城峤,志向紫阳君。
雁过海风起,萧萧时独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