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木鱼》由宋代诗人释清远创作,通过木鱼这一日常禅修之物,深刻地探讨了佛法与人生哲理。
首句“无端击此沟中断”描绘了木鱼在水沟中被偶然敲击的情景,暗示着佛法的觉醒往往来自于不经意间的触动。接着,“钟鼓相参无杂乱”则比喻佛法的修行应当如同钟鼓般和谐有序,不杂乱无章,强调了修行的专注与秩序之美。
“能闻所闻非二缘”进一步阐述了佛法中的空性思想,即一切现象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这句诗强调了万物之间的联系和统一性,引导读者深入理解佛法的精髓。
“以此及此通回换”则表达了佛法的转化与轮回观念,意味着通过自我反省与修行,个体可以实现内心的转变与提升,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凡夫何故作追攀,达士若为成智观”这两句诗对比了普通人的盲目追求与智者的智慧观察,指出真正的智慧在于洞察事物的本质,而非盲目追逐外在的名利与物质。
最后,“可怜流入萨婆若,醉眠尚尔排鱼贯”以生动的比喻,将佛法的智慧比作萨婆若(佛教中表示智慧的词汇),即使在沉醉于佛法的智慧中,也能够保持清醒,不被世俗的欲望所牵引,如同排鱼贯一般,有序而坚定地前行。
整首诗通过木鱼这一日常之物,巧妙地融入了深刻的佛法哲理,既富有诗意又富含哲思,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独到的理解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