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鱼

无端击此沟中断,钟鼓相参无杂乱。

能闻所闻非二缘,以此及此通回换。

凡夫何故作追攀,达士若为成智观。

可怜流入萨婆若,醉眠尚尔排鱼贯。

形式: 古风 押[翰]韵

鉴赏

这首诗《木鱼》由宋代诗人释清远创作,通过木鱼这一日常禅修之物,深刻地探讨了佛法与人生哲理。

首句“无端击此沟中断”描绘了木鱼在水沟中被偶然敲击的情景,暗示着佛法的觉醒往往来自于不经意间的触动。接着,“钟鼓相参无杂乱”则比喻佛法的修行应当如同钟鼓般和谐有序,不杂乱无章,强调了修行的专注与秩序之美。

“能闻所闻非二缘”进一步阐述了佛法中的空性思想,即一切现象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这句诗强调了万物之间的联系和统一性,引导读者深入理解佛法的精髓。

“以此及此通回换”则表达了佛法的转化与轮回观念,意味着通过自我反省与修行,个体可以实现内心的转变与提升,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凡夫何故作追攀,达士若为成智观”这两句诗对比了普通人的盲目追求与智者的智慧观察,指出真正的智慧在于洞察事物的本质,而非盲目追逐外在的名利与物质。

最后,“可怜流入萨婆若,醉眠尚尔排鱼贯”以生动的比喻,将佛法的智慧比作萨婆若(佛教中表示智慧的词汇),即使在沉醉于佛法的智慧中,也能够保持清醒,不被世俗的欲望所牵引,如同排鱼贯一般,有序而坚定地前行。

整首诗通过木鱼这一日常之物,巧妙地融入了深刻的佛法哲理,既富有诗意又富含哲思,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独到的理解与感悟。

收录诗词(316)

释清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读经

不染而染妄本虚,染而不染悉无馀。

本虚自是能成事,体净何妨应万殊。

断妄證真心岂息,非真非妄智还迂。

了真了妄如无碍,自在圆明始是珠。

形式: 七言律诗

不寐

毗耶离城居士家,环堵十笏容河沙。

八万四千高座众,咄嗟已办熏天花。

迢迢不到迷是障,念念常入心无差。

须弥卢山四大海,我见如一粟与麻。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早起

老来愈见心无事,夜永偏知胆更凉。

浅浅地炉犹有火,依依山月尚临墙。

试将寂灭那伽定,暗写雕虫篆刻章。

刚被啼鸡忽惊断,一时归入正思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起晚

展脚缩脚饥鼠啼,合眼开眼重露晞。

觉来始了梦时事,梦处宁容觉后知。

瞬息黄粱犹未熟,翩翻蝴蝶正狂飞。

披衣独坐日正午,试问何如半夜时。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