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恭尹在明末清初时期所作的《修先墓作六首》中的第二首。诗中以沉痛的笔触,表达了对先人的哀思与怀念。
首句“文渊犹藁葬”,文渊指的是古代学者的学识渊博,此处借指先人。然而,先人虽有丰富的学问和智慧,却只能以简陋的方式安葬,暗示了先人生前的贫困或不幸。接下来,“正则且沈身”一句,正则指古代的贤士,这里同样借指先人,表达了先人虽有高尚的品德,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安葬,只能沉入地下,孤独地长眠。
“古者无修墓,非言患难人”两句,诗人通过对比古代的情况,指出先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生活在患难之中,无法得到妥善的安葬。这不仅是对先人命运的同情,也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批判。
“报唯存此日,举必念千春”则表达了诗人对先人的感激之情。虽然先人已逝,但他们的恩德和教诲永远铭记在心,每时每刻都在思念。诗人决心要继承先人的遗志,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未来的岁月里,都要时刻铭记并实践。
最后,“黾勉从微力,伤哉由也贫”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将尽自己所能,努力为先人做一些事情的决心。同时,也流露出对先人因贫困而未能得到更好安葬的深深遗憾。整首诗情感真挚,充满了对先人的敬仰和怀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公正和人性光辉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