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其五)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

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杨炎正的作品,名为《水调歌头(其五)》。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深沉的离愁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黄昏落幕时,独自举杯对着倾斜的阳光,心中却充满了对逝去时光的无言叹息。这里的“西风”常常象征着秋天的到来,也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

“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 这两句诗人的情感开始转向对美好事物的追忆。胭脂是一种红色的化妆品,而芙蓉则是荷花的别称,这里暗示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甚至那些美好的记忆都被深深地烙印在心中,就像胭脂染色一样难以磨灭。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这几句描绘了诗人面对广阔的暮色江景时的心境。诗人用“离愁”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这份愁绪深重而又无处安放,就像夜空中难以捉摸的归鸿。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这两句则描写了诗人仰望天际时的心境。天边的云彩如同楼台阁阁,而诗人的心灵却处于一种醉生梦死的状态,既有醉意又带着清醒的自知。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 这几句是对广大空间的渲染和想象。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胸襟广阔,他的心思不仅局限于眼前的景色,更扩展到了遥远的地方。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慨和对自然之美的向往。诗人将自己的生命比作客居,他依旧怀念那些静谧而美好的时光,如同田园生活中的菊花丛中。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 这几句则是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这里的“中州豪杰”指的是那些有抱负的人物,而“五湖舟楫”则象征着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诗人希望能像古代的隐逸们一样,过上一种钓鱼翁的清贫生活。

最后两句“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和不舍。诗人在这里告诫自己不要急于忘记这份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心理状态和他对自然、生活以及故土的深厚感情。

收录诗词(58)

杨炎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杨万里之族弟。庆元二年(1196)年五十二始登第,受知于京镗,为宁县簿。六年,除架阁指挥,寻罢官。嘉定三年(1210)于大理司直任上以臣僚论劾,诏与在外差遣,知藤州。嘉定七年又被论罢,改知琼州,官至安抚使。与辛弃疾交谊甚厚,多有酬唱

  • 籍贯:庐陵(今江西吉安)
  • 生卒年:1145—?

相关古诗词

水调歌头(其六)

一笛起城角,吹破小梅愁。

东风犹未,谁遣春信到吾州。

闻得东来千骑,鼓舞儿童竹马,和气与空浮。

桃李未阴处,准拟种千头。今太守,宋人物,晋风流。

政成谈笑,不妨高兴在南楼。

只恐蓬莱仙伯,合侍玉皇香案,难作寇恂留。

约住紫泥诏,凭轼且优游。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其四)呈赵总领

买得一航月,醉卧出长安。

平堤千里过尽,杨柳绿阴间。

依约晓莺啼处,认得南徐风物,客梦恍惊残。

重到旧游所,如把画图看。英雄事,千古意,一凭阑。

惜今老矣,无复健笔写江山。

天上人间知己,赖有使星郎宿,照映此尘寰。

准拟五湖去,为乞钓鱼竿。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其三)送张史君

父老一杯酒,争劝史君留。

可怜桃李千树,无语送归舟。

听得拈笙玉指,都把万家遗爱,吹作许离愁。

倚醉袖红湿,生怕夕阳流。问君侯,今几日,到东州。

还家时候,次第梅已暗香浮。

只恐道间驿使,先寄调羹消息,归去总无由。

鼎铉功名了,徐赴赤松游。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尤]韵

水调歌头(其七)

踏碎九街月,乘醉出京华。

半生湖海,谁念今日老还家。

独把瓦盆盛酒,自与渔樵分席,说伊政声佳。

竹马望尘去,倦客亦随车。听熏风,清晓角,韵梅花。

人家十万,说尽炎热与咨嗟。

只恐棠阴未满,已有枫宸趣召,归路不容遮。

回首江边柳,空著旧栖鸦。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