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其四)王昭君

呼韩骨冷复雕陶,夜夜穹庐朔月高。

为问琵琶弦底话,得无一语诉腥臊。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豪]韵

翻译

呼韩的遗骨已冰冷,又经雕刻和陶制的装饰。
每晚在寒冷的穹庐之下,抬头看见明亮的北方之月。

注释

呼韩: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这里指匈奴。
骨冷:形容遗骨已朽,只剩骨骼。
雕陶:雕刻和陶制的装饰,可能指墓葬中的陪葬品。
穹庐:北方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象征草原生活。
朔月:农历每月初一的月亮,象征北方的寒冷和荒凉。
弦底话:琵琶声中隐藏的故事或情感。
得无:岂非,难道不是。
腥臊:血腥和污秽,这里可能暗指战争的残酷。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普的《咏史·其四》,以王昭君出塞的历史事件为题材,通过描绘呼韩邪单于的陵墓和寒冷的夜晚,以及对琵琶声中可能蕴含的思乡之情的询问,表达了对王昭君命运的同情和对边疆生活的感慨。"呼韩骨冷复雕陶"暗示了匈奴人的生活环境艰苦,"夜夜穹庐朔月高"则渲染了边塞的辽阔与寂寥。诗人通过"为问琵琶弦底话,得无一语诉腥臊"这两句,暗示了王昭君在异域可能遭受的屈辱和思乡之情,同时也暗含对历史不公的质疑。整体上,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收录诗词(763)

陈普(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咏史(其二)王昭君

宁胡名号正当时,且有安栖得哺儿。

胡草似人空好色,青青合为故阏氏。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咏史(其一)王昭君

昭阳柘馆贮歌儿,恨杀陈汤斩郅支。

胡草似人空好色,春光不到二阏氏。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咏史(其三)王昭君

出嫁毡裘得几时,昭阳柘馆贮歌儿。

蛾眉莫怨毛延寿,好怨陈汤斩郅支。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咏史.王褒

彭祖呼嘘不可为,碧鸡使节岂堪持。

区区含糗羹藜厚,聊似相如衣锦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