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后茶兴忆杨同州

昨晚饮太多,嵬峨连宵醉。

今朝餐又饱,烂熳移时睡。

睡足摩挲眼,眼前无一事。

信脚绕池行,偶然得幽致。

婆娑绿阴树,斑駮青苔地。

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

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

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

盛来有佳色,咽罢馀芳气。

不见杨慕巢,谁人知此味。

形式: 古风

翻译

昨夜酒喝得太多,整夜醉得东倒西歪。
今天早餐又吃得饱,慵懒地睡了很久。
睡醒后揉揉眼睛,眼前没有任何烦心事。
随意漫步到池塘边,不经意间发现了一处宁静之地。
婆娑的绿树成荫,青苔斑驳的地面。
在这里安置一张吊床,旁边准备了洗茶的器具。
洁白的瓷杯非常洁净,红火的炭炉热力正旺。
茶叶落下泛起曲尘般的香气,水滚沸如鱼眼般翻腾。
茶汤色泽宜人,喝完后余香缭绕。
没有见到杨慕巢这样的朋友,谁能真正懂得这茶中的滋味呢?

注释

昨晚:前一晚。
饮:喝酒。
嵬峨:形容醉态。
连宵:整夜。
今朝:今天早晨。
餐:早餐。
烂熳:慵懒,自在。
移时:一段时间。
睡足:睡得很饱。
摩挲:揉搓。
信脚:随意行走。
幽致:宁静而雅致的地方。
婆娑:树木摇曳的样子。
绳床:吊床。
傍边:旁边。
白瓷瓯:白色的瓷器茶杯。
甚洁:非常干净。
红炉:烧红的炭炉。
方炽:正在旺盛燃烧。
曲尘香:形容茶叶的香气。
鱼眼沸:形容水微沸的状态。
盛来:盛在杯中。
佳色:美好的颜色。
咽罢:喝完。
杨慕巢:人名,可能是诗人的朋友。
此味:指品茶的意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一场夜饮之后,次日午后的一段宁静生活。起初,诗人形容昨晚的宴饮至深夜仍未醒酒,今天又大快朵颐了一顿饭,然后沉沉地睡去。等到睡足醒来,摩挲双眼,那份悠闲自得让心中没有一丝挂念。信步漫行于池畔,有时不经意间也能发现一些幽静美好的景致。

接下来,诗人细腻地描绘周遭的自然美景:婆娑摇曳的绿树下,斑駮纷飞的青苔覆盖着大地。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设下了竹制的床几,并在旁边洗涤茶器。白瓷茶盏洁净无瑕,红炉中的炭火正旺,水沸腾而出,带来的是清新的曲尘香气,而浮动其上的花瓣则让人联想到鱼儿游弋的景象。

诗人在享受这份美好时刻后,感慨地提及不见杨同州(杨慎),似乎是在怀念与知己共度的美好时光。末句“谁人知此味”则表达了这种生活情趣和内心体验难以用语言表达,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深刻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平淡生活的热爱,以及在自然美景中寻得的精神寄托。白居易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自得其乐的意境。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睡起晏坐

后亭昼眠足,起坐春景暮。

新觉眼犹昏,无思心正住。

澹寂归一性,虚闲遗万虑。

了然此时心,无物可譬喻。

本是无有乡,亦名不用处。

行禅与坐忘,同归无异路。

形式: 古风

禁中秋宿

风翻朱里幕,雨冷通中枕。

耿耿背斜灯,秋床一人寝。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寝]韵

禁中寓直梦游仙游寺

西轩草诏暇,松竹深寂寂。

月出清风来,忽似山中夕。

因成西南梦,梦作游仙客。

觉闻宫漏声,犹谓山泉滴。

形式: 古风

简简吟

苏家小女名简简,芙蓉花腮柳叶眼。

十一把镜学点妆,十二抽针能绣裳。

十三行坐事调品,不肯迷头白地藏。

玲珑云髻生花样,飘飖风袖蔷薇香。

殊姿异态不可状,忽忽转动如有光。

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

丈人阿母勿悲啼,此女不是凡夫妻。

恐是天仙谪人世,只合人间十三岁。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