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书

自古挑才扬,暨汉多书木。

才木虽不同,一音贯吴蜀。

大道无异同,奚庸析耳目。

千载觉者几,迩来帝锡福。

所知馀百人,宗祖慈湖麓。

天地吾施生,四时吾继续。

日月吾光明,变化吾机轴。

夫人同此机,宇内皆吾族。

惟日用不知,被褐而怀玉。

礼三百三千,是谁不备足。

父母谁不爱,弟幼谁不育。

事上谁不敬,对宾谁不肃。

步步在杏坛,句句香芬馥。

群峰穿白云,碧流响松谷。

谆谆帝诲我,敢不拱承嘱。

夙兴笔此诗,既复从首读。

此读人不闻,惟有庭前菊。

形式: 古风

翻译

自古以来选拔人才,汉代尤其重视书籍
虽然才德表现各异,但语言相通于吴蜀两地
大道无差别,何须过分区分
千年能有多少明理之人,近来皇帝赐予福祉
我所认识的人超过百人,他们祖籍在慈湖山麓
天地赋予我生命,四季延续我的存在
日月照亮我,万物变化我掌握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制,天下都是我的同胞
只是日常生活中未察觉,身穿粗布却怀揣珍宝
礼仪繁多,谁能全部具备
父母谁不疼爱孩子,兄弟间谁不尽心养育
侍奉上级谁不尽忠,对待宾客谁不庄重
我在杏坛上步步前行,话语中充满智慧香气
群山穿透白云,碧绿的溪流回荡在松林山谷
皇帝的教诲深深铭记,我怎敢不恭敬聆听
清晨写下这首诗,又重新从头阅读
这诗无人知晓,只有庭院前的菊花陪伴

注释

挑才:选拔人才。
暨:和、以及。
书木:书籍。
贯:贯穿。
析:分析、区分。
觉者:明理之人。
锡福:赐予福祉。
慈湖麓:慈湖山麓。
施生:赋予生命。
机轴:事物的核心、关键。
礼三百三千:指古代繁多的礼仪。
弟幼:弟弟年幼。
事上:侍奉上级。
杏坛:教育圣地。
群峰穿白云:山峰穿透云层。
谆谆:恳切教导。
拱承嘱:恭敬接受并承诺遵循。
夙兴:清晨起来。
庭前菊:庭院中的菊花。

鉴赏

这首诗名为《偶书》,出自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杨简之手。全诗采用了古典诗歌中的七言绝句形式,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

开篇“自古挑才扬,暨汉多书木”两句,借用古人挑选贤才和树立碑文的典故,抒写了诗人对于历史文化传承的深刻认识。紧接着,“才木虽不同,一音贯吴蜀”表明尽管才能与物质载体各异,但同一声音可以跨越时空,传达至远方。

“大道无异同,奚庸析耳目”则是诗人对宇宙万象、天地不仁的感慨,同时也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思考。接下来的“千载觉者几,迩来帝锡福”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长河中少数觉醒者所能获得的皇恩浩荡的理解。

“所知馀百人,宗祖慈湖麓”显示了诗人对身边人的关怀和家族血缘之情。以下四句“天地吾施生,四时吾继续。日月吾光明,变化吾机轴”则是诗人对于自然规律的顺应与认同,是一种道法自然、顺应天命的生活态度。

“夫人同此机,宇内皆吾族”强调了人类共享地球之美的理念。然而,“惟日用不知, 被褐而怀玉”则透露出诗人对于人们忽视生命中真挚与珍贵事物的深刻感慨。

“礼三百三千,是谁不备足。父母谁不爱,弟幼谁不育。事上谁不敬,对宾谁不肃”一段,通过对古礼仪之繁多、亲情之普遍以及待人接物之恭敬的提问,诗人实际上是在肯定这些社会关系和道德规范的普适性。

随后,“步步在杏坛,句句香芬馥。群峰穿白云,碧流响松谷”两联,则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其中“步步在杏坛”可能暗示着诗人对于学习和修身之地的追求与向往。

“谆谆帝诲我,敢不拱承嘱。夙兴笔此诗,既复从首读”表达了诗人对圣贤教诲的尊崇,以及创作过程中对于诗篇意义的深刻理解和反复咏味。

最后,“此读人不闻,惟有庭前菊”则是诗人在表达自己的孤独感受,同时也是一种超然世俗、与自然共鸣的情怀。

收录诗词(136)

杨简(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偶书

无声之乐闻四方,纯德孔明即就将。

哀乐相生不可见,衾裘非燠箑非凉。

秋毫莫大泰山小,殇子上寿彭祖夭。

入门金作示吾情,于卫磬声今不了。

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胡为自古学者恁莫晓。

二十年来寝多晓,是殆天欲亨吾道。

屈指何止数十人,知及仁守或可保。

曲礼三千不可思,至哉忠信与孝慈。

水哉水哉也大奇,孔圣无语孟不知。

形式: 古风

偶成

中堂此景亦不恶,叠嶂穷林张翠幄。

有时云气间出没,谁能绘画得此乐。

诗人如麻笔如椽,拟待索纸莫莫莫。

孔子明目尚不见,枉费精神去摸索。

形式: 古风

偶成(其三)

桃红柳绿簇春华,燕语莺啼尽日佳。

谁信声声沂水咏,又知处处杏坛家。

形式: 七言绝句

偶作(其二十)

当敬不敬谓之悖,当正不正谓之谀。

是中适莫俱难著,意态微生已觉疏。

形式: 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