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八日枣柏大士生辰二首(其一)

大千微尘偈,章句妙难求。

公为疏通之,如海决江流。

堂堂须垂膺,漆点横清秋。

十虚圆当念,三世集毛头。

平生说禅口,想见光迸浮。

世间眼久灭,法宝空海洲。

年年春欲暮,禅室清香留。

迷途指南车,戴恩负山邱。

愿从清凉山,威光作依投。

行当方山见,跬步披衣裘。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的《三月二十八日枣柏大士生辰二首(其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佛教意象和比喻,展现了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对修行者的崇敬之情。

首句“大千微尘偈,章句妙难求”,以大千世界中的微尘数量来比喻佛法的深奥与广大,暗示佛法的智慧难以穷尽。接下来,“公为疏通之,如海决江流”则表达了通过佛法的引导,人们能够理解宇宙真理,如同江水决堤般释放出无穷的力量。这体现了佛法的开悟之力,能够启迪人心,揭示生命的真谛。

“堂堂须垂膺,漆点横清秋”两句,以堂堂正正的姿态比喻修行者坚定的意志,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也能保持清明的心态。这里的“漆点横清秋”可能象征着修行者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坚定。

“十虚圆当念,三世集毛头”则进一步阐述了佛法的无边界和时间空间的统一性,即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佛法的真理都是永恒不变的。这体现了佛法的普遍性和深远性。

“平生说禅口,想见光迸浮”表达了诗人对修行者口述佛法时的智慧光芒的赞美,认为他们的言语如同光明一般,能够照亮他人的心灵。

“世间眼久灭,法宝空海洲”则指出在世俗的迷雾中,人们的智慧之眼往往被遮蔽,而佛法如同海洋中的宝岛,是指引人们走出迷途的灯塔。

“年年春欲暮,禅室清香留”描绘了一幅春末禅室中静谧祥和的画面,暗示佛法的教义如同春天的香气,持久地留在人们心中,给予心灵以滋养。

“迷途指南车,戴恩负山丘”将佛法比作迷途中的指南车,强调佛法对于迷失者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修行者的感激之情,他们如同背负山丘的恩人,为人们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最后,“愿从清凉山,威光作依投”表达了诗人希望从佛法中获得清凉与智慧的愿望,将自己置于佛法的庇护之下,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行当方山见,跬步披衣裘”则预示着诗人即将踏上修行之路,每一步都将是向着佛法深入探索的旅程,披上衣裘,意味着准备好了面对修行过程中的种种考验。

整首诗通过对佛教意象的巧妙运用,展现了对佛法的深刻感悟和对修行者的崇高敬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个人的修行愿望和对佛法力量的深切信仰。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三月二十八日枣柏大士生辰二首(其二)

思虑不及处,但曰刹那际。

不曰刹那际,宁当有三世。

于此刹那中,尚不容拟议。

安得有死生,一切诸怖畏。

苦乐欣厌情,及分心境异。

是名颠倒想,不名随顺智。

如人游梦中,所历经千岁。

及其梦觉已,不过食顷耳。

稽首愿悲幢,发此不传秘。

愿分无尽灯,酬此四弘誓。

形式: 古风

送常上人归黄龙省侍昭默老

心花发明照十方,死生窟宅无隐藏。

此老唾笑生馨香,法中骨髓僧中王。

平生一子传馀芳,譬如少林有神光。

只今孤愤昭默堂,天魔外道走且僵。

梦寐想见犹清凉,况子径归侍其傍。

明日扁舟浮渺茫,我不得俱空叹伤。

但馀一句烦寄将,幕阜山前为举扬。

仰山久不见临济,瘦损法身三尺长。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运禅人求偈

石室如仄磬,春云如翠被。

翛然无事僧,来此时枕臂。

无求即无忧,有身还有累。

永怀彭尊宿,一席曾遁世。

天子不得臣,公卿不敢致。

高风不可攀,百世犹兴起。

运禅佳少年,杖锡成戾止。

偶从城郭来,衣裓满空翠。

觅归如子规,掉头须去耳。

山林与聚落,蜜无中边味。

子心有分别,动息若差异。

录以赠其行,不语开笑齿。

形式: 偈颂

饯枯木成老赴南华之命

正中妙叶如何会,罗仙隐身露衣带。

芙蓉克家桐城孙,海上閒名闻至尊。

天书夜到道林宫,大钟横撞山?珑。

山容光泽鸟声乐,一番佳气生岩丛。

曹溪宝林甲天下,楼观翔空盘万瓦。

梦中先已逢祖师,异世曾同香火社。

人言骨清辟瘴雾,隘词一律撩人怒。

大阳直裰果有灵,所至自有天龙护。

寄语山头锡杖泉,久枯遽涌宁非天。

老师不作奇特想,已脱圣凡情量缠。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