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八日枣柏大士生辰二首(其二)

思虑不及处,但曰刹那际。

不曰刹那际,宁当有三世。

于此刹那中,尚不容拟议。

安得有死生,一切诸怖畏。

苦乐欣厌情,及分心境异。

是名颠倒想,不名随顺智。

如人游梦中,所历经千岁。

及其梦觉已,不过食顷耳。

稽首愿悲幢,发此不传秘。

愿分无尽灯,酬此四弘誓。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探讨了生死、苦乐、时间与意识等多重主题。诗人通过“刹那际”、“三世”、“颠倒想”等概念,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本质。

首先,“思虑不及处,但曰刹那际”,诗人提出在无法思考的瞬间,只能称之为“刹那”。这暗示了生命的短暂与不可预测性,以及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真理的重要性。

接着,“不曰刹那际,宁当有三世”,诗人进一步探讨时间的概念,提出如果不能理解“刹那”,那么如何解释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连续性?这里暗含着对因果律和时间线性的思考。

“于此刹那中,尚不容拟议”,强调了在任何时刻,我们都不应轻易下结论或预设结果,因为每一刻都充满了可能性。

“安得有死生,一切诸怖畏”,表达了对生死的超越,认为真正的智慧不应被恐惧所束缚,而应面对生命的无常。

“苦乐欣厌情,及分心境异”,指出人们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各不相同,苦与乐、喜与厌,都是主观感受的结果。

“是名颠倒想,不名随顺智”,批评了人们常有的错误观念,鼓励追求符合真理的智慧。

“如人游梦中,所历经千岁”,用梦境来比喻人生,指出我们在梦中可能经历漫长的时间,但实际上醒来后,这些只是短暂的一瞬。

“及其梦觉已,不过食顷耳”,强调梦醒之后,梦中的千岁时光实际上只是吃饭的时间长度,以此讽刺人们对生命意义的误解。

最后,“稽首愿悲幢,发此不传秘。愿分无尽灯,酬此四弘誓”,表达了对慈悲与智慧的向往,希望将这份深奥的知识传递给更多人,并以此实践菩萨道的四大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整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佛教哲学的精髓,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宇宙和存在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送常上人归黄龙省侍昭默老

心花发明照十方,死生窟宅无隐藏。

此老唾笑生馨香,法中骨髓僧中王。

平生一子传馀芳,譬如少林有神光。

只今孤愤昭默堂,天魔外道走且僵。

梦寐想见犹清凉,况子径归侍其傍。

明日扁舟浮渺茫,我不得俱空叹伤。

但馀一句烦寄将,幕阜山前为举扬。

仰山久不见临济,瘦损法身三尺长。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运禅人求偈

石室如仄磬,春云如翠被。

翛然无事僧,来此时枕臂。

无求即无忧,有身还有累。

永怀彭尊宿,一席曾遁世。

天子不得臣,公卿不敢致。

高风不可攀,百世犹兴起。

运禅佳少年,杖锡成戾止。

偶从城郭来,衣裓满空翠。

觅归如子规,掉头须去耳。

山林与聚落,蜜无中边味。

子心有分别,动息若差异。

录以赠其行,不语开笑齿。

形式: 偈颂

饯枯木成老赴南华之命

正中妙叶如何会,罗仙隐身露衣带。

芙蓉克家桐城孙,海上閒名闻至尊。

天书夜到道林宫,大钟横撞山?珑。

山容光泽鸟声乐,一番佳气生岩丛。

曹溪宝林甲天下,楼观翔空盘万瓦。

梦中先已逢祖师,异世曾同香火社。

人言骨清辟瘴雾,隘词一律撩人怒。

大阳直裰果有灵,所至自有天龙护。

寄语山头锡杖泉,久枯遽涌宁非天。

老师不作奇特想,已脱圣凡情量缠。

形式: 古风

送礼禅归临川

已披出世衣,影莫落尘俗。

何山无丛林,栖息一枝足。

奈何清净心,甘受热恼毒。

譬如伏枥马,心不忘驰逐。

又如火铁丸,气燄不可触。

礼禅客湘山,山翠在眉目。

盖尝视此辈,高笑一捧腹。

今亦欲还乡,当戒前车覆。

吾闻真实心,不受罪与福。

精进缘不懈,此语君勿恧。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