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三十四首(其二)

明月至无媒,朱草敷庭阴。

仓卒拔剑前,眄睐愁予心。

岂独闇嘉祥,隐祸恐见侵。

忌废忍不攫,负婴甘弃金。

至贵有不欲,天属诚所钦。

美疢虽可甘,徒使百毒淫。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名为《咏怀三十四首(其二)》,由明代诗人王廷陈创作。诗中描绘了月光下的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纷扰与道德抉择。

首句“明月至无媒”以月光为引子,暗示一种孤独或无依的状态。接着“朱草敷庭阴”描绘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与前句形成对比,暗示着希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仓卒拔剑前,眄睐愁予心”两句,诗人仿佛在紧急时刻做出了某种决定,但心中充满了忧虑和矛盾。这里的“拔剑”可能象征着对某种力量的反抗或自我保护的决心,而“愁予心”则表达了内心的挣扎与不安。

“岂独闇嘉祥,隐祸恐见侵”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即使表面上看似吉祥的事物也可能隐藏着潜在的危险。

“忌废忍不攫,负婴甘弃金”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面对道德与物质选择时的艰难抉择。一方面,他拒绝放弃原则(“忌废”),另一方面,他也愿意承受失去物质财富(“甘弃金”)的后果,体现了他对道德价值的坚守。

“至贵有不欲,天属诚所钦”表明了诗人对高尚品质的追求,即使这些品质可能带来个人的牺牲,但他依然尊重并向往这样的生活态度。

最后,“美疢虽可甘,徒使百毒淫”总结了诗人的思考,即使美好的事物能带来暂时的满足,但最终只会导致更多的痛苦和伤害。这反映了诗人对人性弱点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道德、欲望与牺牲等主题的深入探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收录诗词(638)

王廷陈(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咏怀三十四首(其三)

昔有亢桑子,寄身畏垒居。

臣妾屏仁知,甘与朴累俱。

三年国大穰,岁计诚有馀。

闾井戴其润,谋欲俎豆予。

闻之怅不怿,奋起逃空虚。

丰施不食报,道化超黄虞。

季叶骛功利,画挈矜一隅。

形式: 古风

咏怀三十四首(其四)

人生本殊方,神范各有宜。

参错获一致,妄凿乖天倪。

凫胫续则瘁,鹤胫截则悲。

拇骈决则忧,指枝齧则啼。

鲜劣不假益,羡溢岂无亏。

纷彼便嬛子,作意相追随。

智殚力云匮,成理曷能移。

形式: 古风

咏怀三十四首(其五)

狙捷反见执,豹文乃来田。

鹦鹉舌为灾,翡翠羽自残。

丑恶非可居,才美迩祸端。

置身当何所,材与不材间。

贵宠安足希,庶以尽吾年。

形式: 古风

咏怀三十四首(其六)

天网掩八荒,翔走尽其曹。

大人操利刃,挥网使奔逃。

杀获岂不多,贵有疏释条。

浑沌凿已久,胥庭徂复遥。

刑书代附益,权家纷猬毛。

跬步置一阱,荼苦动见遭。

民穷诈转出,兽窘恣咆哮。

介者不慕饰,胥靡岂惮高。

无令自弃民,生此全盛朝。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