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其三)

落第汝为中酒味,吟诗我作忍饥声。

便思绝粒真无策,苦说归田似不情。

腰下牛闲方解佩,洲中奴长足为生。

大弨一弛何缘彀,已觉翻翻不受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你落榜后的失意如同烈酒的味道,我吟诗作赋却像忍饥挨饿的人发出的声音。
即使想到完全断粮也无计可施,苦口劝说归隐田园似乎又缺乏真情实感。
只有在腰间的牛悠闲时,我才敢解下佩剑,岛上的奴隶生活倒也能自给自足。
一旦弓弦松弛,哪还能拉满弓呢?我已经感到无法再接受严格的约束和指导。

注释

落第:科举考试未中。
中酒味:比喻失意或苦涩的心情。
吟诗:作诗。
忍饥声:形容生活的艰难。
绝粒:断粮。
归田:归隐田园。
不情:不真实,不符合心意。
腰下牛:指悠闲的生活。
解佩:解下佩剑,象征放下权势。
洲中奴:岛上的奴隶,比喻平凡生活。
大弨:大弓。
弛:松弛。
缘彀:拉满弓。
不受檠:不受约束,无法矫正。

鉴赏

这首诗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名为《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其三)》。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生活困顿的无奈与自嘲,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不满的情绪。

"落第汝为中酒味,吟诗我作忍饥声。"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通过饮酒和吟咏诗歌来暂时忘却饥饿之苦,反映出当时诗人的困窘生活。

"便思绝粒真无策,苦说归田似不情。" 这两句则表现了诗人对于断绝谷物(即绝食)的决心和对返回农田生活的渴望,但又觉得这样的选择似乎缺乏合理性。

"腰下牛闲方解佩,洲中奴长足为生。" 这里的“腰下牛”指的是身穿简陋衣物的农夫,而“洲中奴”则是指在田间劳作的人。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对于平凡而艰辛农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最后两句“大弓一弛何缘彀,已觉翻翻不受檠。”则通过对弓箭使用次数的描述,表达了一种重复劳作却无所得的无奈感受,以及对于这种循环往复而不得解脱的生活状态的哀叹。

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现实困境的反思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冬至日赠安节

我生几冬至,少小如昨日。

当时事父兄,上寿拜脱膝。

十年阅彫谢,白发催衰疾。

瞻前惟兄三,顾后子由一。

近者隔涛江,远者天一壁。

今朝复何幸,见此万里侄。

忆汝总角时,啼笑为梨栗。

今来能慷慨,志气坚铁石。

诸孙行复尔,世事何时毕。

诗成却超然,老泪不成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