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门外漫山白雪银光照眼,马儿惊异忽然间换了世界,我连忙乘兴踏雪去游乾明寺,将木屐的齿痕一一印上石阶。
隆冬之季东风误吹,寺庙如长春苑梨花开遍,月光与雪色交相辉映,使这不夜城光明总似白天。
不能容许牛羊来践踏至洁的银雪,却喜欢喳喳欢鸣弄晴的鸦雀。
我还要携着被褥在僧床留宿,好倾听融雪时摧檐泻竹的音乐。

注释

屐齿:屐底的齿。
风花:指雪。
长春苑:谓皇帝宫苑。
此借喻乾明寺。
不夜城:城在今山东文登东北八十五里。
此处借喻乾明寺。
至洁:指白雪。
新晴:天刚放晴。
摧檐泻竹:谓白雪融化之象。
榻:狭长而较矮的床,泛指床。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名为《雪后到乾明寺遂宿》。全诗充满了对自然美景和禅意生活的描绘与向往。

“门外山光马亦惊,陛前屐齿我先行。”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雪后的清晨,踏着未融的积雪前往寺庙的情景。山光映照在积雪之上,连马匹也为之惊讶,而诗人则是第一个踏足这些洁白无瑕的雪地。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这里,“风花”指的是飘落的雪花,它们像是误入了一个四季如春的地方。诗人借此表达对寺院内外一片洁净和谐景象的赞美之情。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诗人在这里强调了要保护这一份纯洁,不让任何污秽侵入。同时,他观察到乌鸦等鸟儿在新雪过后的晴空中嬉戏,这又增加了一份自然之美。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摧檐泻竹声。”诗人表达了想要带着被褥留宿寺庙,与和尚同眠,以便等待清晨时分听那屋檐上雪块滑落的声音,以及竹叶间的水珠滴落之声。

这首诗通过对雪后乾明寺景色的描写,展现了苏轼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冬至日赠安节

我生几冬至,少小如昨日。

当时事父兄,上寿拜脱膝。

十年阅彫谢,白发催衰疾。

瞻前惟兄三,顾后子由一。

近者隔涛江,远者天一壁。

今朝复何幸,见此万里侄。

忆汝总角时,啼笑为梨栗。

今来能慷慨,志气坚铁石。

诸孙行复尔,世事何时毕。

诗成却超然,老泪不成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