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山断泻伊流,滩声朝暮急。
东渡马将登,西堤人已立。
日看东西舟,争途如不及。
谁见捕鱼郎,寒蓑雨中湿。
这首诗描绘了伊川(洛阳附近的一条河)的壮丽景色以及繁忙的渡口景象。首句"山断泻伊流"以山势陡峭、河水奔腾的形象,展现了伊川的磅礴气势。次句"滩声朝暮急"则强调了河流在不同时间的湍急水声,昼夜不息。
接下来两句"东渡马将登,西堤人已立"通过动态画面,写出了船只和行人忙碌的渡河情景,马匹即将上船,而堤岸上的人们已经等待多时。"日看东西舟,争途如不及"进一步刻画了渡口船只众多,人们急于过河的场景,仿佛时间紧迫,生怕落后。
最后两句"谁见捕鱼郎,寒蓑雨中湿"则转向了对捕鱼人的关注,他们在风雨中披着蓑衣,专心捕鱼,虽然辛苦,却未被渡口的喧嚣所扰,增添了一丝宁静与生活的真实感。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伊川的自然景观和人间百态,展现出诗人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对自然美的欣赏。梅尧臣的诗歌风格质朴而深沉,此诗亦是其清新自然风格的体现。
不详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洛阳交旧里,过半已凋残。
在昔义投漆,最先悲阖棺。
谁知二纪水,重卜九原安。
闻说塞门路,白杨风更寒。
当时嗟遽殁,二子未能言。
频岁折丹桂,买茔迁陆浑。
重铭太史笔,不替故人恩。
为善有终庆,此焉天意存。
旧坟为润齧,新冢得山深。
斩木来荒路,移松出近岑。
黄鹂啼棘上,玉女问泉音。
强作挽人唱,傥知哀感心。
畴昔人归老,于兹望白云。
门高知后庆,宾至诵先芬。
草树中园秀,衣冠旧里闻。
宁同江令宅,寂寞向淮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