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禅归临川

已披出世衣,影莫落尘俗。

何山无丛林,栖息一枝足。

奈何清净心,甘受热恼毒。

譬如伏枥马,心不忘驰逐。

又如火铁丸,气燄不可触。

礼禅客湘山,山翠在眉目。

盖尝视此辈,高笑一捧腹。

今亦欲还乡,当戒前车覆。

吾闻真实心,不受罪与福。

精进缘不懈,此语君勿恧。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的《送礼禅归临川》,通过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展现了对礼禅归乡的关切与祝福,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首句“已披出世衣,影莫落尘俗”,以“出世衣”象征礼禅的修行生活,强调其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接着“何山无丛林,栖息一枝足”运用自然界的意象,表达了礼禅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找到心灵的栖息之所,即使是一枝之栖也足以安顿心灵。

“奈何清净心,甘受热恼毒”一句转折,揭示了礼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即使心向清净,却难以摆脱外界的烦恼与诱惑。接下来的“譬如伏枥马,心不忘驰逐。又如火铁丸,气燄不可触”进一步深化这一主题,将礼禅比作渴望驰骋的战马和无法触碰的炽热铁丸,形象地描绘了其内心对自由与纯净的向往与现实的冲突。

“礼禅客湘山,山翠在眉目”转而描写礼禅访客湘山的情景,山色之美映照在他眼中,暗示了礼禅在自然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接下来的“盖尝视此辈,高笑一捧腹”则通过礼禅对世俗之人的态度,展现了他对世间繁华的淡然与超脱。

最后,“今亦欲还乡,当戒前车覆”表达了对礼禅归乡的祝愿,希望他能吸取过往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而“吾闻真实心,不受罪与福”则点明了真正的内心不受外在的罪与福所影响,强调了内在精神的坚定与纯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礼禅修行之路的复杂与挑战,以及对真正内心世界的追求与坚守。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送颛街坊

水西南台小精庐,名虽是律禅者居。

粥鱼茶板如指呼,履声童首凫雁趋。

分身香积太阔迂,食时至则当持盂。

养师反哺如乌雏,荷众司更如雁奴。

逢人若问明白老,为言病起加清癯。

形式: 古风

寄南昌黄次山

次山心地平如镜,照海照毛无少剩。

刘公诃之昏雾蒙,张公磨之复清莹。

张刘皆是善知识,大黄甘草各医病。

惊起荷山大字遂,?珑撞钟山答应。

夜灯午梵赛心愿,望归引领如鹤颈。

一朝骨祖在面前,笑不成声两目瞪。

小儿化去聊折灾,妇翁告殂适其命。

但得夫妻各身健,回观阁中夜鸣磬。

欲知成佛妙法门,不与人争是捷径。

形式: 古风

寄题紫府普照寺满上人桃花轩

武陵源深并溪入,无数桃花闹春色。

水面红云欲崩坏,波间烂锦光相射。

昔人误行偶见之,归来醉眼眩红碧。

秦时鸡犬不闻声,但觉晓窗烟雾白。

那知紫府亦仙源,此华万树烧晴川。

少年苾刍谁教汝,照花作意开幽轩。

灵云说悟被花笑,南泉欺客花不言。

何如睡足无一事,倚栏红雨春风颠。

愁来想见故山路,未归先作山中篇。

形式: 古风

宋迪作八境绝妙人谓之无声句演上人戏余曰道人能作有声画乎因为之各赋一首.平沙落雁

湖容秋色磨青铜,夕阳沙白光濛濛。

翩翻欲下更呕轧,十十五五依芦丛。

西兴未归愁欲老,日暮无云天似扫。

一声风笛忽惊飞,羲之书空作行草。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