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时漕大卿淮西检法(其三)

十年宦海任飘零,岂料光华伴使星。

落魄半生头已白,爬沙一见眼长青。

天涯明月方依树,淮上长风忽散萍。

别泪谁能效儿女,不堪官柳暗长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翻译

十年在官场漂泊,未曾想到荣华竟与使者同行。
一生落魄,头发已白,初次相见,眼中却充满生机。
月光照亮远方的树木,淮河上的长风吹散了浮萍。
离别之泪,谁能比得过儿女情长,官道旁的柳树下,长亭显得格外凄凉。

注释

十年:形容时间长久。
宦海:官场生涯。
飘零:漂泊不定。
岂料:未曾想到。
光华:荣华富贵。
使星:使者或显贵人物。
落魄:失意潦倒。
头已白:形容年老。
爬沙:初次相见。
眼长青:眼神焕发新生。
天涯:极远的地方。
明月:明亮的月亮。
依树:照在树上。
淮上:淮河之上。
散萍:吹散浮萍。
别泪:离别的眼泪。
儿女:这里指男女之情。
不堪:难以忍受。
官柳:官道旁的柳树。
长亭:古代送别的地方。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崔与之所作的《送时漕大卿淮西检法(其三)》。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十年宦海生涯的感慨,以及对友人即将离任的送别之情。首句“十年宦海任飘零”描绘了友人在官场中的艰辛与漂泊,暗示了仕途的不稳定和人生的无常。次句“岂料光华伴使星”则赞美了友人的才华和地位,将他比作明亮的使者之星。

“落魄半生头已白”表达了友人一生的辛劳和岁月的无情,而“爬沙一见眼长青”则以形象的比喻,寓意即使在艰难环境中,友人的眼中仍充满希望和生机。接下来,“天涯明月方依树,淮上长风忽散萍”通过自然景象,寓言友人即将离开,如同天涯明月依恋大树,又如淮上长风吹散浮萍,暗示离别的无奈。

最后两句“别泪谁能效儿女,不堪官柳暗长亭”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伤,认为即使是男子汉也不禁流露出儿女情长,而官道旁的柳树在暗淡的长亭下更增添了离别的凄凉气氛。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含蓄,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官场生涯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36)

崔与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正之,谥清献,原籍宁都白鹿营(今江西省宁都县黄石镇营底村),幼年随父移居广东增城,《中国人名大辞典》载其增城(中新坑背崔屋村)人。绍熙四年(1193)进士。授浔州司法参军,调淮西提刑司检法官,特授广西提点刑狱。嘉定中,权发遣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抚使。端平元年(1234),授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二年,除参知政事。三年,拜右承相兼枢密使。嘉熙三年以观文殿大学士奉祠。著有《崔清献公集》

  • 字:正子
  • 号:菊坡
  • 籍贯:故《宋史》载其广州
  • 生卒年:1158~1239

相关古诗词

送时漕大卿淮西检法(其二)

越山辉映绣衣鲜,屈指重来是几年。

濡辔按行方易地,追锋趣召已朝天。

步趋接武星辰上,献纳依光日月边。

到得中流须砥柱,功名事业要双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送范漕赴召(其一)

汲古千寻绠,通今八面窗。

相逢俱气许,未语已心降。

分镇中边蜀,归途内外江。

禁城风雨夜,应念鹿门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江]韵

送范漕赴召(其二)

棋于观局易,药到处方难。

休戚君眉睫,安危我肺肝。

别来年事晚,病起面华寒。

东望彊人意,天风送健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送聂侍郎子述(其二)

吴蜀相通一水长,闻公西土意差彊。

人谋合处天心顺,民力宽时国势张。

参井光芒摇戟纛,关河事业耀旂常。

雪山自是西人重,赤舄归来早趣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