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仲晦徐监丞

曩岁屡嗟萧补郡,此行稍喜□居中。

□□□□□□□,清议从来在泽宫。

未必诸生无郭泰,□□□□□□□。

遥知共起淹中蕝,不必畦间拾穗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过去常常感叹在萧条的郡县任职,这次出行稍微有些欢喜能居于中央。
朝廷的清议自古以来都在皇宫中流传。
并非所有读书人中没有像郭泰那样的贤才。
我料想你们会在学术中心共同兴起,不必像农夫那样在田间捡拾谷穗。

注释

曩岁:过去。
屡嗟:多次感叹。
萧补郡:萧条的郡县。
稍喜:稍微有些欢喜。
居中:居于中央。
清议:公正的评论或意见。
从来:自古以来。
泽宫:皇宫,这里指朝廷。
未必:不一定。
诸生:读书人。
郭泰:古代贤士,以德高望重著称。
遥知:料想。
共起:共同兴起。
淹中:学术中心,如淹中书院。
蕝:古代学府中的讲堂。
不必:不一定。
畦间拾穗翁:农夫在田间捡拾谷穗,比喻寻求知识的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所作,名为《送仲晦徐监丞》。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美好祝愿。

"曩岁屡嗟萧补郡,此行稍喜□居中。" 这两句描绘出往日频繁地到访某郡,而这次旅行则带有一丝喜悦,可能是因为朋友的陪伴或旅途中的美好经历。

"□□□□□□□,清议从来在泽宫。" 这里描述了一种超脱世俗、清净高洁的境界,可能暗指某个地方或者心灵的居所,是诗人对理想状态的一种向往。

"未必诸生无郭泰,□□□□□□□。" 诗人提到“诸生”,可能是指当时的文人墨客,而“郭泰”则是一位历史上的高士,代表了高洁的品格和超然的生活态度。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期望,即便在俗世纷扰中,也能保持一份超脱与高雅。

"遥知共起淹中蕝,不必畦间拾穗翁。" 这里“淹中蕝”可能指的是某种深远或难以企及的事物,“畦间拾穗翁”则形象地描绘了一位在田野间细心寻觅遗落之物的老人。这两句通过对比,赞美朋友不必为世俗琐事所累,可以远离尘嚣,与高洁的事物相伴。

整首诗通过对往昔时光的回忆、现实生活的点滴感慨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他对朋友的期许。

收录诗词(4805)

刘克庄(宋)

成就

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经历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 字:潜夫
  • 号:后村
  • 籍贯:福建莆田
  • 生卒年:1187~1269

相关古诗词

送刘连江之官

旧说土风淳,今闻未易驯。

势侵官府弱,税去县衙贫。

襆印辞州远,开轩与海邻。

中朝峨豸者,多用满归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送孙季蕃

家在吴中处处移,的于何地结茅茨。

囊空不肯投笺乞,程远多应税马骑。

短剑易钱平近债,长瓶倾酒话馀悲。

衡山老祝凄凉甚,明日无人共讲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送孙明府

三年于赤子,摩拊极殷勤。

令尹留方寸,吾民受一分。

宛如小滕国,突过大冯君。

四境风谣美,诸公必采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送孙梦宫

大帝开江左,无锥与远孙。

自言埋战地,也胜活侯门。

短褐边风紧,孤舟海浪翻。

知他三尺剑,携去报谁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