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七赴西军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翻译

我看到一些非凡的人,总是在眼前做些小事。
你心怀鸿鹄之志,文武才华耽误多年。
一听说边境有敌入侵,立即赴军万里争先。
我也将进京谋求功名,何时你能胜利归来?

注释

非常者:非凡的人。
碌碌:平庸,一般。
鸿鹄:鸟名,飞得高远。
蹉跎:耽误失时。
比喻失意,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
书剑年:指读书做官、仗剑从军的年月。
书剑,指文武之事。
书剑:指文才武略。
边烽动:边塞上的军事行动。
烽:烽火。
古时边境有敌入侵。
在高台上烧柴或狼粪以报警。
京国:京城。
何当:何时可以。
献:献功。
凯还:胜利归来。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名为《送陈七赴西军》。从这短短四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朋友坚定信念与勇敢行为的赞赏。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非凡事物的关注,这些事物似乎就在眼前,充满了紧迫感和现实感。"碌碌"形容事情紧密相连,不断发生。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这里,“鸿鹄”象征高洁的志向,而“蹉跎”则意味着在艰难中求学问。诗人赞扬朋友有远大的抱负,并在困难和磨砺中坚持读书习剑,积累知识和技能。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这句描绘出朋友得知边疆战事即刻奋不顾身地奔赴前线的英勇姿态。“边烽”指的是边境上的警报,而“万里”则形容距离之远,“争先”表达了朋友渴望在这场冲锋陷阵中占有一席之地。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够前往京城,为国家贡献力量,并期待有一天能带着胜利的消息返回。"何当"是询问何时能实现这一愿望。

整首诗通过对朋友坚定的志向和英勇行为的赞扬,以及诗人自身对参与国事、为国效力的渴望,展现了唐代士人对于国家与个人理想的追求。

收录诗词(266)

孟浩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字:浩然
  • 籍贯: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
  • 生卒年:689-740

相关古诗词

适越留别谯县张主簿申屠少府

朝乘汴河流,夕次谯县界。

幸值西风吹,得与故人会。

君学梅福隐,余从伯鸾迈。

别后能相思,浮云在吴会。

形式: 古风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形式: 排律 押[养]韵

宴包二融宅

闲居枕清洛,左右接大野。

门庭无杂宾,车辙多长者。

是时方盛夏,风物自潇洒。

五日休沐归,相携竹林下。

开襟成欢趣,对酒不能罢。

烟暝栖鸟迷,余将归白社。

形式: 古风

家园卧疾毕太祝曜见寻

伏枕旧游旷,笙簧劳梦思。

平生重交结,迨此令人疑。

冰室无煖气,炎云空赫曦。

隙驹不暂驻,日听凉蝉悲。

壮图哀未立,斑白恨吾衰。

夫子自南楚,缅怀嵩汝期。

顾予衡茅下,兼致禀物资。

脱分趋庭礼,殷勤伐木诗。

脱君车前鞅,设我园中葵。

斗酒须寒兴,明朝难重持。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