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歌送兄赴夔州

余兄佐郡经西楚,饯行因赋荆门雨。

??燮燮声渐繁,浦里人家收市喧。

重阴大点过欲尽,碎浪柔文相与翻。

云间怅望荆衡路,万里青山一时暮。

琵琶寺里响空廊,熨斗陂前湿荒戍。

沙尾长樯发渐稀,竹竿草屩涉流归。

夷陵已远半成烧,汉上游倡始濯衣。

船门相对多商估,葛服龙钟篷下语。

自是湘州石燕飞,那关齐地商羊舞。

曾为江客念江行,肠断秋荷雨打声。

摩天古木不可见,住岳高僧空得名。

今朝拜首临欲别,遥忆荆门雨中发。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的兄长要去辅佐郡务经过西楚,我为此在荆门写下送别诗。
雨声瑟瑟渐渐增多,水边人家集市的喧闹声也渐渐收歇。
浓厚的乌云中大雨倾盆,小浪翻滚,如同细碎的文字。
在云端遥望荆衡的道路,连绵万里的青山瞬间被暮色笼罩。
琵琶寺内回荡着空荡的回音,熨斗陂前的荒废军营被雨水打湿。
沙滩上长长的船只越来越少,人们穿着草鞋涉水归来。
夷陵已远,一半的土地化为焦土,汉水上游的人们开始洗濯衣物。
船舱内外商贾云集,老者在篷下低声交谈。
这本是湘州石燕飞翔的地方,与齐地的商羊舞无关。
曾经作为江上的旅人,我怀念江上的行程,雨打秋荷的声音令我心碎。
高耸入云的古木已不可见,住在岳山的高僧徒有盛名。
今日临别之际,我遥想当初在荆门雨中的出发场景。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乡愁和离别之情的古诗,通过对雨中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远行兄长的思念和不舍。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典雅,其中“余兄佐郡经西楚,饯行因赋荆门雨”一句,便设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通过雨景烘托出兄长离别时的情怀。

“琵琶寺里响空廊,熨斗陂前湿荒戍”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幽静的琵琶寺与荒凉的熨斗陂相映衬,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清与寂寞。同时,这些景象也暗示着兄长旅途中的艰辛与孤独。

“船门相对多商估,葛服龙钟篷下语”则是对远方兄长所处环境的一种想象,通过商估和异域风情的描绘,使诗人的思念之情更加深沉。

最后,“今朝拜首临欲别,遥忆荆门雨中发”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兄长即将离别的不舍,以及对过去共同经历的荆门雨中的情感回忆。这种叙述手法,使整首诗的情感充沛而上,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收录诗词(242)

李端(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今存《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 字:正已
  • 籍贯:自号衡岳幽
  • 生卒年:约737年—约784年

相关古诗词

杂曲歌辞.荆州泊

南楼西下时,月里闻来棹。

桂水舳舻回,荆州津济闹。

移帷望星汉,引带思容貌。

今夜一江人,唯应妾身觉。

形式: 乐府曲辞 押[效]韵

送王副使还并州

并州近胡地,此去事风沙。

铁马垂金络,貂裘犯雪花。

曾持两郡印,多比五侯家。

继世新恩厚,从军旧国赊。

戍烟千里直,边雁一行斜。

想到清油幕,长谋出左车。

形式: 排律 押[麻]韵

送吉中孚拜官归楚州

才子神骨清,虚竦眉眼明。

貌应同卫玠,鬓且异潘生。

初戴莓苔帻,来过丞相宅。

满堂归道师,众口宗诗伯。

须臾里巷传,天子亦知贤。

出诏升高士,驰声在少年。

自为才哲爱,日与侯王会。

匡主一言中,荣亲千里外。

更闻仙士友,往往东回首。

驱石不成羊,指丹空毙狗。

孤帆淮上归,商估夜相依。

海雾寒将尽,天星晓欲稀。

潮头来始歇,浦口喧争发。

乡树尚和云,邻船犹带月。

到洞必伤情,巡房见旧名。

醮疏坛路涩,汲少井栏倾。

别我长安道,前期共须老。

方随水向山,肯惜花辞岛。

怅望执君衣,今朝风景好。

形式: 古风

送客东归

昨夜东风吹尽雪,两京路上梅花发。

行人相见便东西,日暮溪头饮马别。

把君衫袖望垂杨,两行泪下思故乡。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