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倚

西风独凭阑干处,可是愁人鬓易华。

老木不生秋后叶,孤灯空结夜来花。

中原落日无归雁,故国青山有去鸦。

欲向清尊消旧恨,路迷行客正思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独自在西风中倚着栏杆,是否是因为愁苦使得两鬓过早斑白。
老树不再在秋天之后长新叶,孤灯下空自绽放夜晚的花朵。
中原的大地上没有归雁,故乡的青山上只有离去的乌鸦。
想要借酒消解往日的遗憾,却因道路迷茫让旅人更加思念家乡。

注释

西风:秋季的寒风。
阑干:栏杆,这里指窗前或楼台上的栏杆。
愁人:忧愁的人。
鬓易华:形容头发迅速变白。
老木:年老的树木。
秋后叶:秋季过后不会再生的新叶。
孤灯:孤独的灯火。
夜来花:夜间开放的花朵,可能指灯花。
中原:中国的中部地区。
归雁:秋天南飞的大雁,象征着归乡。
故国:故乡,祖国。
去鸦:离开的乌鸦。
清尊:清酒,古代常用来指代酒杯。
旧恨:过去的遗憾或愁绪。
行客:旅行者,行人。
思家:思念家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凭栏,面对秋风落叶和孤灯残花的场景,流露出深深的愁绪。"西风独凭阑干处",形象地刻画出诗人在秋风中形单影只,倚栏远眺的画面。"可是愁人鬓易华",直接点明了诗人因愁苦而容颜渐老,表达了时光流逝与内心哀愁的交织。

"老木不生秋后叶,孤灯空结夜来花",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老树不再繁茂,只有孤灯在夜晚闪烁,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中原落日无归雁,故国青山有去鸦",借落日和归雁、青山和去鸦,寓言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漂泊无依的境况。

最后两句"欲向清尊消旧恨,路迷行客正思家",诗人试图借酒浇愁,然而身处异乡,道路迷茫,更增添了思乡之情。整首诗以景寓情,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孤独、思乡和无奈的情绪。柴随亨作为宋代诗人,其作品风格多为忧国忧民,此诗也不例外,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

收录诗词(28)

柴随亨(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时年三十七(《宝祐四年登科录》)。曾知建昌军。宋亡,与兄望、弟元亨、元彪俱隐于榉林九磜之间,世称‘柴氏四隐’。著作已佚。明万历中裔孙复贞等搜辑遗稿,编为《柴氏四隐集》。事见清同治《江山县志》卷一一。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柴氏四隐集》为底为本,编为一卷

  • 字:刚中
  • 号:瞻岵居士
  • 籍贯:江山(今属浙江)
  • 生卒年:一二二○~?

相关古诗词

偶题

人世阴晴了未知,一僮一鹤自相随。

已无少小尊前梦,惟有老来乱后诗。

花落鸟啼眠几觉,水流云散醒多时。

蟠桃结实三千岁,知熟黄粱几度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宿袁州枫林邸

维舟烟柳外,风健布帆轻。

雁过家千里,鹃啼月五更。

山川行客梦,风雨故乡情。

问宿枫林晚,袁州第一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晚春即事

又见东风吹路尘,伤心红紫易因循。

杜鹃啼歇三更雨,燕子衔归一半春。

近水夕阳凭远树,东家飞絮落西邻。

小舟撑出前村去,忽听人声不见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越镇山楼

百尺阑干最上头,杯中旗影动奎娄。

海通蛮岛三千国,山镇东南数百州。

草木更含天子气,衣冠不洗晋人羞。

旧来越战吴争事,一曲渔歌起暮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