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四夜霜

欣欣东园杏,忽值春飞霜。

粲然彼繁英,萎若出沸汤。

既能与之荣,而复使之伤。

向来肃杀时,已共百卉黄。

今同草吐心,不似草心长。

天理固难测,谁要必其常。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东园的杏树生机勃勃,却突然遭遇了春日的严霜。
那些灿烂的花朵,瞬间凋零得如同刚从滚烫的水中捞出一般。
它们本应享受春天的繁荣,却又遭受伤害。
自从来到这肃杀的季节,百花都已经枯黄。
如今我们看到的,和草木的心一样,都在奋力生长,但不像草木般持久。
自然规律难以预料,谁又能规定事物必须永远如此呢?

注释

欣欣:生机勃勃。
飞霜:春霜。
粲然:灿烂。
萎:凋零。
沸汤:滚烫的水。
肃杀:寒冷、肃穆杀气。
卉:花。
吐心:奋力生长。
天理:自然规律。
常:常态、常规。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二月十四夜霜》,描绘了春天中杏花突然遭遇霜冻的情景。"欣欣东园杏"开篇以生机勃勃的杏花起笔,然而"忽值春飞霜"却转折突显了意外的严寒。"粲然彼繁英,萎若出沸汤"形象地刻画了花朵在霜冻下凋零的惨状,如同从滚烫的水中捞出一般。诗人感慨"既能与之荣,而复使之伤",表达了对自然无常的无奈和对生命脆弱的同情。

接下来,诗人对比了霜冻前后的景象,"向来肃杀时,已共百卉黄",霜冻使得百花凋零,一片凄凉。而今杏花虽与草木一同复苏,但"不似草心长",暗示其生命力不如草木坚韧。最后,诗人以"天理固难测,谁要必其常"收束,揭示了大自然规律的不可预测,以及生命的无常。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杏花的遭遇,寓言般地反映了人生的起伏无常,富有哲理意味。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二月四日雪

前日春风初摆条,昨夜雪飞深一尺。

北帝及腊不行令,东皇发煦遭尔厄。

侵时夺气四时错,欲问上天何不责。

天高地厚语难通,俛首下土徒叩额。

或言莫信难可闻,鹤鸣至微犹不隔。

休问天,问颜蹠。休看花,看垄麦。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入泽王河口

远水路已别,古汊未穷源。

定知前山雨,瀑泳至且浑。

暗生秋草下,稍复夏潦痕。

更去待月上,犹应可到门。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八日就湖上会饮呈晏相公

明当是重九,黄菊还开不。

先将掇其英,秋径未能有。

颓龄无以制,但不负此酒。

红颊谁使歌,公怜牛马走。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八月七日始见白髭一茎

昔见白髭惊,今见白髭喜。

人将拔去之,我独不然耳。

拔之既更生,留之何所耻。

白日傥日拔,日拔讵能已。

黑壮不为贵,白衰不为鄙。

道德保于中,任从髭发齿。

形式: 古风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