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闻道台源境,锄荒三径通。
人曾梦蚁穴,鹤亦怕鸡笼。
万壑秋声别,千江月体同。
须知有一路,不在白云中。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次韵十九叔父台源》,通过对台源境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想象。首句“闻道台源境,锄荒三径通”表达了听说台源之地,那里有开辟出的小径,暗示着宁静与田园的气息。接下来的“人曾梦蚁穴,鹤亦怕鸡笼”运用了象征手法,寓意人们渴望逃离尘世的束缚,像蚂蚁般自在或如白鹤般不愿受拘束,连鸡笼都让它们感到不安。
“万壑秋声别,千江月体同”描绘了山谷间秋风带来的各种声音,以及月光普照江面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空灵而广阔的意境。最后,“须知有一路,不在白云中”点明了诗人追求的并非世俗的仕途,而是内心的清净与自然的归宿,那条路隐藏在白云之外,暗示着超脱尘世的精神之路。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富有哲理的表达,体现了黄庭坚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深深热爱,以及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不详
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诗礼不忘它日问,文章未觉古人疏。
青云自致屠龙学,白首同归种树书。
绿叶青阴啼鸟下,游丝飞絮落花馀。
无因常得杯中物,愿作鸱夷载属车。
地下文夫子,风流绝此人。
能和晚烟色,幻出岁寒身。
马鬣松成拱,鹅溪墨尚新。
应怀斲泥手,去作主林神。
六年绝域梦刀头,判得南还万事休。
谁谓石渠刘校尉,来依绛帐马荆州。
霜髭雪鬓共看镜,茱糁菊英同送秋。
他日江梅腊前破,还从天际望归舟。
会朝四海登图籍,绛阙清都想盛容。
春色已知回寸草,霜威从此霁寒松。
饮如嚼蜡初忘味,事与浮云去绝踪。
四十九年蘧伯玉,圣人门户见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