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带雨山云不肯明,草泥封径断人行。
竹林纵有鸟飞路,十日不闻鶗鴂声。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连绵的春雨给大自然带来的静谧与孤寂。"带雨山云不肯明,草泥封径断人行",这里的“山云”和“草泥”构成了一个湿润而幽暗的景象,山中的云雾缭绕,连绵的细雨使得山路变得泥泞,不适宜人行。这种描写既表现了自然界在春雨中的一种静谧美,也隐含着诗人的孤独和内心世界的封闭。
"竹林纵有鸟飞路,十日不闻鶗鴂声"一句,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氛围。即使是在竹林之中,即便是有鸟儿在枝头跳跃,但连续十天的雨水也让那些习惯于鸣叫的小鸟们都沉默不语,仿佛连它们也被这久雨给压抑了精神。
整首诗通过对久雨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心境。诗人借助这种孤寂而宁静的自然环境,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或许是在表达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或者是对外界喧嚣的一种逃避。在这久雨绵绵中,诗人的情怀得以沉淀和净化。
不详
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乞得禅房半日留,卧看岩雨泻清沟。
浮云岂是尘中物,又逐秋风天外游。
笋舆行处及春回,石里横斜亦见梅。
路细山长愁欲绝,可怜一笑向人开。
白雾苍烟暗九秋,殷床金吼抱山楼。
为霖未必浑三日,似有闲云伴我留。
雨华随步到天关,远目才分缭绕山。
风马不驰前景断,更于何地觅无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