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八首,并叙(其二)

荒田虽浪莽,高庳各有适。

下隰种粳稌,东原莳枣栗。

江南有蜀士,桑果已许乞。

好竹不难栽,但恐鞭横逸。

仍须卜佳处,规以安我室。

家僮烧枯草,走报暗井出。

一饱未敢期,瓢饮已可必。

形式: 古风

翻译

荒芜的田野虽然杂乱无章,高低地势各自适宜。
在低洼地种植粳稻,东边山坡上栽种枣树和栗子。
江南之地有来自蜀地的士人,他们已经请求分得桑树和果树。
优良的竹子不难种植,只是怕它的根蔓蔓延失控。
还需选择一个好地方,规划出一个安稳的居所。
家中的童仆焚烧枯草,跑来报告发现暗井。
虽然不敢期待丰盛的食物,但至少能确保饮水充足。

注释

荒田:荒芜的土地。
浪莽:杂乱无章。
庳:低洼。
适:适宜。
下隰:低洼地。
粳稌:粳稻。
东原:东边山坡。
莳:种植。
蜀士:蜀地的士人。
桑果:桑树和果树。
好竹:优良的竹子。
横逸:蔓延失控。
卜佳处:选择好地方。
规:规划。
安我室:安稳的居所。
家僮:家中的童仆。
暗井:隐藏的水井。
一饱:丰盛的食物。
瓢饮:饮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开篇即用“荒田虽浪莽,高庳各有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欣赏,随后通过具体事物如“下隰种粳稌,东原莳枣栗”展示了诗人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与收获的情景。接着,“江南有蜀士,桑果已许乞”一句则透露出诗人对异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至于“好竹不难栽,但恐鞭横逸”,则是诗人表达了对家园的重视,以及对于未来的担忧。紧接着,“仍须卜佳处,规以安我室”一句,表现出了诗人寻找理想居所,以期得安稳生活的心愿。

后半部分“家僮烧枯草,走报暗井出”等句,则是对家庭生活的一种描绘,体现了平凡而又充实的日常生活情景。末尾,“一饱未敢期,瓢饮已可必”则表达了一种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田园劳作和家庭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一种简单而又充实生活方式的向往。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东坡八首,并叙(其三)

自昔有微泉,来从远岭背。

穿城过聚落,流恶壮蓬艾。

去为柯氏陂,十亩鱼虾会。

岁旱泉亦竭,枯萍黏破块。

昨夜南山云,雨到一犁外。

泫然寻故渎,知我理荒荟。

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

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

形式: 古风

东坡八首,并叙(其四)

种稻清明前,乐事我能数。

毛空暗春泽,针水闻好语。

分秧及初夏,渐喜风叶举。

月明看露上,一一珠垂缕。

秋来霜穗重,颠倒相撑拄。

但闻畦陇间,蚱蜢如风雨。

新舂便入甑,玉粒照筐筥。

我久食官仓,红腐等泥土。

行当知此味,口腹吾已许。

形式: 古风

东坡八首,并叙(其五)

良农惜地力,幸此十年荒。

桑柘未及成,一麦庶可望。

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

农父告我言,勿使苗叶昌。

君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

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东坡八首,并叙(其六)

种枣期可剥,种松期可斲。

事在十年外,吾计亦已悫。

十年何足道,千载如风雹。

旧闻李衡奴,此策疑可学。

我有同舍郎,官居在灊岳。

遗我三寸甘,照座光卓荦。

百栽倘可致,当及春冰渥。

想见竹篱间,青黄垂屋角。

形式: 古风 押[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