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西岳白石僧

挂锡中峰上,经行踏石梯。

云房出定后,岳月在池西。

峭壁残霞照,欹松积雪齐。

年年著山屐,曾得到招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

翻译

僧人悬起锡杖在山峰之上,行走间踩踏着石阶楼梯。
云雾缭绕的禅房打坐完毕后,发现山岳的月亮正映照在池塘西侧。
陡峭的岩壁上映着夕阳余晖,倾斜的松树上积雪与之齐平。
年复一年穿着山中木屐,曾经也到达过那招提寺。

注释

挂锡:指僧人行游时暂住寺院,将锡杖挂在寺中表示投宿之意。
中峰:山的中央高峰。
经行: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式,边走边念佛或经文。
石梯:石头台阶。
云房:指云雾环绕的僧房,常用来形容清静的修行处所。
出定:佛教术语,指从禅定中出来,结束静坐冥想的状态。
岳月:山岳之上的月亮。
池西:池塘的西侧。
峭壁:陡峭的山崖。
残霞:傍晚剩余的彩霞。
欹松:倾斜的松树。
积雪齐:积雪与某物齐平,此处指与松树的枝干齐高。
年年:每年,年复一年。
著山屐:穿着适合登山的木屐。
招提:梵语音译,原意为‘四方’,后泛指寺院、僧坊。

鉴赏

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自然山川之美。在"挂锡中峰上,经行踏石梯"这两句中,锡可能指的是某种金属质地的装饰或是照明工具,悬挂在中峰,即半山腰处,诗人则沿着蜿蜒曲折的石阶前行,营造出一番攀登险峻之景。接下来的"云房出定后,岳月在池西"描述了云雾缭绕的高峰之后,一座神秘的“云房”显现,它可能是山中某个隐蔽的所在,或是诗人心中的幻想空间,而远处的月亮则悬挂在名为“岳”的大山之西,或者是一个湖泊(池)的西侧,增添了一份超脱尘世的宁静。

"峭壁残霞照,欹松积雪齐"两句中,“峭壁”形容陡峭险峻的悬崖,而“残霞”则是夕阳余晖的美妙描写,阳光透过山岩的缝隙照射在崎岖不平的地面上。同时,"欹松积雪齐"中的“欹松”指的是长满了苔藓的古老松树,而这些松树上则覆盖着厚实均匀的积雪,构成了一幅冬日山林的静谧图景。

最后两句"年年著山屐,曾得到招提"中,“年年著山屐”可能暗示诗人对登山探幽的热爱,每到一年四季之交,都要穿上登山用的鞋履(山屐)踏访山间。"曾得到招提"则透露出诗人在一次或多次的山行中,得到了某种精神上的启迪或是心灵的慰藉,而这种体验可能与他遇见白石僧有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抒情表达,展现了一个超然物外、心灵得以净化的意境。

收录诗词(174)

马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唐时期著名诗人

  • 字:虞臣
  • 籍贯:唐定州曲阳(今陕西省华县)
  • 生卒年:799—869

相关古诗词

寄终南真空禅师

闲想白云外,了然清净僧。

松门山半寺,夜雨佛前灯。

此境可长住,浮生自不能。

一从林下别,瀑布几成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寄剡中友人

故人今在剡,秋草意如何。

岭暮云霞杂,潮回岛屿多。

沃洲僧几访,天姥客谁过。

岁晚偏相忆,风生隔楚波。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寄崇德里居作

扫君园林地,泽我清凉襟。

高鸟云路晚,孤蝉杨柳深。

风微汉宫漏,月迥秦城砧。

光景坐如此,徒怀经济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寄襄阳王公子

君马勒金羁,君家贮玉笄。

白云登岘首,碧树醉铜鞮。

泽广荆州北,山多汉水西。

鹿门知不隐,芳草自萋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