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谣

杨柳青青河水黄,河流两岸苇篱长。

河东女嫁河西郎,河西烧烛河东光。

日日相迎苇檐下,朝朝相送苇篱傍。

河边病叟长回首,送儿北去还南走。

昨日临清卖苇回,今日贩鱼桃花口。

连年水旱更无蚕,丁力夫徭百不堪。

惟有河边守坟墓,数株高树晓相参。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杨柳青谣》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水乡生活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首先,开篇“杨柳青青河水黄,河流两岸苇篱长”以清新自然的景致引入,杨柳的青翠与河水的泛黄形成鲜明对比,而“苇篱长”则勾勒出河边的宁静与生机。接着,“河东女嫁河西郎,河西烧烛河东光”两句巧妙地运用了对偶手法,不仅描绘了两岸居民的生活往来,也暗含了地域间的相互依存与交流。

“日日相迎苇檐下,朝朝相送苇篱傍”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日常生活的温馨与和谐,每天都在苇屋前迎接与告别,生活虽简朴却充满人情味。随后,“河边病叟长回首,送儿北去还南走”则将视角转向一位老者,他因儿女离家而频繁往返,既表现了老者的孤独与思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家庭成员间的情感纽带。

最后,“昨日临清卖苇回,今日贩鱼桃花口”通过老者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地百姓为生计奔波的艰辛与勤劳。而“连年水旱更无蚕,丁力夫徭百不堪”则揭示了自然环境与社会负担给人们带来的沉重压力,尤其是连续的自然灾害与繁重的徭役,使得百姓生活雪上加霜。

“惟有河边守坟墓,数株高树晓相参”则在诗的结尾处,以一种淡淡的哀愁收束,强调了生命与死亡的主题,以及在艰难生活中人们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感。

整体而言,《杨柳青谣》通过对江南水乡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古代江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同时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收录诗词(207)

揭傒斯(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书法家、史学家。家贫力学,大德年间出游湘汉。延佑初年由布衣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前后三入翰林,官奎章阁授经郎、迁翰林待制,拜集贤学士,翰林侍讲学士阶中奉大夫,封豫章郡公,修辽、金、宋三史,为总裁官。《辽史》成,得寒疾卒于史馆,谥文安,著有《文安集》,为文简洁严整,为诗清婉丽密。善楷书、行、草,朝廷典册,多出其手。与虞集、杨载、范梈同为“元诗四大家”之一,又与虞集、柳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

  • 字:曼硕
  • 号:贞文
  • 籍贯: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杜市镇大屋场)
  • 生卒年:1274~1344

相关古诗词

杂诗二首寄彭通复(其一)

区区九州内,横从数千里。

谁设山与河,愚者分表里。

京师天下本,万国赴如水。

珠犀从南来,狗马由西止。

浩浩荆吴船,日夜行不已。

生材无定所,一物孰非己。

皇天仁且广,君道亦如此。

我思古唐虞,当日谁共理。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杂诗二首寄彭通复(其二)

脉脉我所思,彭氏蹑遐踪。

婉婉若处子,未曾出房栊。

相望四千里,踰年阙相从。

五月君寄书,九月达京中。

我书欲报君,书到岁已穷。

岂不怀缱绻,无由觌君容。

参差天际云,缥缈乘朔风。

羽翼不吾施,翩彼南飞鸿。

君有高世行,我无适时功。

天命人得违,出处谅非同。

形式: 古风

史馆独坐

地夐天逾近,风高午尚寒。

虚庭松子落,攲槛菊花乾。

抚卷俱千古,忧时有万端。

寂寥麟父笔,才薄欲辞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山水图

幽人无世事,高卧谢浮名。

山崦晴时出,溪流尽处行。

还闻有渔钓,相问扣柴荆。

不扫门前路,莓苔满地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