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山人颇好事,蓬户掩还开。
四野绿禾满,三秋白雁来。
授衣裁短褐,饮蜡献新醅。
即此堪投老,栖栖竟何哉。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林的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宁静与淡泊。首句“山人颇好事,蓬户掩还开”便点明了人物的身份和生活状态,他虽居住在简陋的蓬户之中,却乐于其中,时而闭门,时而开门,自由自在。接着,“四野绿禾满,三秋白雁来”两句,以广阔的田野和南飞的大雁为背景,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授衣裁短褐,饮蜡献新醅”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日常生活,他亲手裁制粗布衣服,饮用新酿的米酒,生活简朴而自得其乐。最后,“即此堪投老,栖栖竟何哉”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生活的满足与思考,他似乎在问自己,这样的生活是否足以安度晚年,是否还有其他追求或遗憾。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思,充满了哲理意味和人文关怀。
不详
一字义修。汉族。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纤月生西浦,流光照北林。
群喧一以息,百籁相与吟。
始悟丘园里,能生清净心。
悠悠何所叹,独坐抚瑶琴。
曲磴行来尽,松阴转寂寥。
不知茅屋近,却望石梁遥。
叶响疑闻雨,渠寒未上潮。
夫君轩冕客,此地欲相招。
常时思独往,坐为尘事撄。
幸接金门客,相攀桂树荣。
峰微片云度,谷静众禽鸣。
何年将结社,与子共逃名。
微月挂孤壁,四山何悄然。
因穿萝径去,忽造竹林边。
丛木深寒气,平芜淡野烟。
徘徊兴复尽,还就茅斋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