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紫阳僧归庐岳旧寺

紫衣明主赠,归寺感先师。

受业恩难报,开堂影不知。

松风欹枕夜,山雪下楼时。

此际无人会,微吟复敛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身穿紫色官服是君王所赐,回到寺庙让我忆起先师的教诲。
接受教育的恩情难以回报,独自在空荡的讲堂中身影无人知晓。
夜晚,松风轻拂枕头,降雪时分,我独坐楼下。
此刻无人能理解我的心情,只能低声吟唱,愁眉紧锁。

注释

紫衣:紫色官服,代表尊贵。
明主:英明的君主。
归寺:返回寺庙。
先师:过去的老师或导师。
受业:接受教育。
恩:恩情。
开堂:开设讲堂。
影:身影。
松风:松树间的风。
欹枕:枕着枕头。
山雪:山上的雪。
楼时:下楼的时候。
此际:此时此刻。
无人会:无人理解。
微吟:低声吟唱。
敛眉:皱眉,表示愁绪。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收到一件紫衣后,心怀感激地回到庐岳旧寺的场景。诗中表达了僧人对于先师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佛法的投入与专注。

"紫衣明主赠,归寺感先师" 这两句表明了僧人的紫衣是由一位尊贵的主人所赐,并在回到庐岳旧寺后,不禁想起那些曾经传授知识与智慧的前辈。这里的“明主”可能指的是佛祖或高僧,而“先师”则是对佛法传承者的尊称。

"受业恩难报,开堂影不知" 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僧人对于那些教导他佛法的恩師之深厚情感,以及这种恩情是无以为报。同时,“开堂影不知”意味着在寺庙中进行禅修时,对于时间的流逝毫不自知,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松风欹枕夜,山雪下楼时" 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僧人生活的情景。夜晚,松风轻拂,仿佛在为僧人的枕头轻声歌唱;而“山雪下楼时”则是僧人在清晨雪后,从寺庙中走出时的静谧画面。

"此际无人会,微吟复敛眉" 最后的两句表达了在这样的环境和心境中,僧人感受到了一种难以与他人共鸣的孤独。于是,他轻声吟咏着佛经,眉头又一次聚拢起来,深沉地思考着生命和宇宙的奥秘。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僧人的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对佛法修持生活的一种理想化描写。

收录诗词(330)

杜荀鹤(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 字:彦之
  • 号:九华山人
  • 籍贯: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
  • 生卒年:846~904

相关古诗词

送福昌周繇少府归宁兼谋隐

少见古人无远虑,如君真得古人情。

登科作尉官虽小,避世安亲禄已荣。

一路水云生隐思,几山猿鸟认吟声。

知君未作终焉计,要著文章待太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送蜀客游维扬

见说西川景物繁,维扬景物胜西川。

青春花柳树临水,白日绮罗人上船。

夹岸画楼难惜醉,数桥明月不教眠。

送君懒问君回日,才子风流正少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送僧

道了亦未了,言闲今且闲。

从来无住处,此去向何山。

片石树阴下,斜阳潭影间。

请师留偈别,恐不到人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送僧归国清寺

吟送越僧归海涯,僧行浑不觉程赊。

路沿山脚潮痕出,睡倚松根日色斜。

撼锡度冈猿抱树,挈瓶盛浪鹭翘沙。

到参禅后知无事,看引秋泉灌藕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