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国清寺

吟送越僧归海涯,僧行浑不觉程赊。

路沿山脚潮痕出,睡倚松根日色斜。

撼锡度冈猿抱树,挈瓶盛浪鹭翘沙。

到参禅后知无事,看引秋泉灌藕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为越地的僧人吟唱送别,他的行程遥远却浑然不觉疲惫。
沿着山路,潮水的痕迹时隐时现,他倚着松根小憩,夕阳西下。
僧人摇动锡杖翻过山冈,猴子抱着树,鹭鸟在沙滩上提着瓶子取水。
等到参禅结束后,他明白世间无事,欣赏着泉水滋润着莲藕花。

注释

程赊:路程遥远。
潮痕:潮汐留下的痕迹。
松根:松树的根部。
撼锡:摇动锡杖。
度冈:翻过山冈。
参禅:佛教中的静思冥想。
无事:心境平静,无挂碍。
灌藕花:灌溉莲藕花。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越僧返回海涯的景象,诗人以轻松自然的笔触,表达了对僧人的送别之情和对禅学生活的向往。

“吟送越僧归海涯”一句直接点明了主题,即送别一位来自越地的僧人返回他的道场。这里的“吟送”不仅是送行,也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表达。

接下来的“僧行浑不觉程赊”则展示了僧人的从容与淡定,行走在归途中却丝毫没有急促之感。这里的“浑”字用得好,形容僧人心如止水,不为外界所扰。

“路沿山脚潮痕出”一句描绘了自然景观,道路紧邻着山脚,而潮痕的出现,则是时间流逝和空间变迁的见证。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增添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

“睡倚松根日色斜”则是一幅生动的画面,僧人在归途中不经意间靠坐在松树根部,夕阳西下,日光斜射,营造出一片宁静与和谐。这里的“睡倚”形容僧人的随性与放松。

“撼锡度冈猿抱树,挈瓶盛浪鹭翘沙”这两句通过生动的拟人化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了生命力。山石、猿猴、瓶子、海浪、鹭鸟乃至沙滩,都在诗人的笔下活了起来,构建出一个充满生机与和谐的世界。

最后,“到参禅后知无事,看引秋泉灌藕花”则表达了对禅学生活的向往。僧人返回道场之后,参与禅修,领悟到了生命中的真理——万事皆空,世间纷扰尽可放下。而“看引秋泉灌藕花”一句,则是诗人心中的一种寄托与期盼,希望像那清澈的泉水滋润着藕花一样,内心得到净化和滋养。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送别越僧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禅学生活乃至生命真理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330)

杜荀鹤(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 字:彦之
  • 号:九华山人
  • 籍贯: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
  • 生卒年:846~904

相关古诗词

送僧赴黄山沐汤泉兼参禅宗长老

闻有汤泉独去寻,一瓶一钵一无金。

不愁乱世兵相害,却喜寒山路入深。

野老祷神鸦噪庙,猎人冲雪鹿惊林。

患身是幻逢禅主,水洗皮肤语洗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重阳日有作

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

偷?白发真堪笑,牢锁黄金实可哀。

是个少年皆老去,争知荒冢不荣来。

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沈山且莫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闽中别所知

触目生归思,那堪路七千。

腊中离此地,马上见明年。

郡邑溪山巧,寒暄日月偏。

自疑双鬓雪,不似到南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哭山友

十载同栖庐岳云,寒烧枯叶夜论文。

在生未识公卿面,至死不离麋鹿群。

从见蓬蒿丛坏屋,长忧雨雪透荒坟。

把君诗句高声读,想得天高也合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