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杨起元所作的《论学四首》之三,通过探讨学道的过程和境界,表达了对人生智慧与修行的深刻思考。
首句“无圣无凡无不同”,开篇即提出一个哲学命题,指出在圣人与凡人之间,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强调了人性本善,人人皆可成圣的思想。接着,“希贤希圣错施功”进一步阐述,无论是追求成为贤者还是圣人,都需要付出努力,但关键在于方法和途径的选择是否得当。
“身心背戾从兹起,梦觉纷纭何处通。”这两句揭示了学道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可能会陷入困惑与迷茫的状态。诗人提醒读者,要警惕这些障碍,寻找正确的道路。
“云物浮游山自定,江流荡漾月还空。”这两句运用自然景象来比喻人生和修行的状态。云雾飘散,山峰依然屹立,江水波动,月亮依然明亮,形象地说明了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内心保持平静和清明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了在修行过程中,要像月亮一样,不受外界影响,保持自我本色。
最后,“半生学道吾何有,只是当年未发蒙。”诗人回顾自己半生的学道经历,感慨颇深。他意识到,尽管付出了许多努力,但真正重要的可能是当初未曾开启的智慧之门。这句话既是对个人修行历程的反思,也是对所有人的一种启示:真正的智慧和觉醒可能就在我们尚未触及的地方,需要我们勇于探索和发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学道过程中的种种体验和感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智慧和修行的深刻思考,鼓励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保持谦逊、坚持自我,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