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寺中隐堂

古径无车马,閒门带茑萝。

秋风吹宿雨,日暮盻庭柯。

世味逢僧尽,新凉入寺多。

居山未有计,此地数来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独居于寺庙中的生活情景,充满了宁静与超脱的氛围。首句“古径无车马”便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静谧清幽的环境,暗示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疏离和对自然的亲近。接着,“閒门带茑萝”进一步渲染了这种隐逸之感,门扉闲置,藤蔓缠绕,仿佛是自然与建筑的和谐共存,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淡泊与自在。

“秋风吹宿雨,日暮盻庭柯”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秋风拂过,带来了一丝凉意,宿雨之后的空气更加清新,而日暮时分,诗人凝视庭院中的树木,或许在思考人生、宇宙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或是对过往岁月的回顾与反思。

“世味逢僧尽,新凉入寺多”则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看破与对僧侣生活的向往。在寺庙中,他找到了心灵的慰藉,这里的清凉不仅是物理上的温度变化,更是内心世界的平静与解脱。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简单、纯净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复杂社会现象的超脱态度。

最后,“居山未有计,此地数来过”表明了诗人虽然身处山中,但并未规划长久居住的打算,只是频繁造访,享受这份宁静与自由。这种随性而为的生活态度,反映了诗人对自由与独立精神的崇尚,以及对现实世界束缚的逃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寺庙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追求内心宁静的精神境界,以及对自然、禅宗思想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忆城西夜游寄履约兄弟

官街车马去如流,正是濠南宿雨收。

灯火兰桥穿夜市,月明歌吹满江楼。

别来西郭添新梦,坐对秋风感旧游。

黄菊凄凉重九近,思君欲上五湖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月夜葛氏墓饮酒与子重履仁同赋二首(其一)

明月照行路,青松起悲风。

凉秋饶霜露,草木行已空。

顾影不自得,起行荒寂中。

道逢双石阙,知为古幽宫。

古人不可见,丰碑自穹窿。

上题生前爵,下表没世功。

辛勤名世图,岁久已尘蒙。

剔藓三过读,漫灭不可终。

人生本柔脆,所恃身后公。

金石且复尔,浮云安足崇。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月夜葛氏墓饮酒与子重履仁同赋二首(其二)

步出城西门,言登葛君墓。

葛君生世时,声光盛流布。

那知百年内,倏忽草头露。

遗骸委空山,风雨谁一顾。

寒月照玄堂,荒蒿断行路。

谁应识君来,惟有青松树。

见树不见人,青松乃坚固。

乃知人易彫,独以婴情故。

鉴此念前人,云胡复悲慕。

惊风西北来,肃然动情愫。

扬杯谢诸公,愿言保迟暮。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履仁独留治平寒夜有怀二首(其二)

玄阴失昏旦,朔吹号枯株。

怀君别未久,奄忽岁云徂。

空庭飘微霰,惨澹集饥乌。

城郭黯以凄,况复空村居。

空村白日短,寒云暗郊墟。

青山不为容,黄叶绕精庐。

遥知松窗下,时披古人书。

古人不可见,愿言掇其腴。

谁令事干禄,雕锼失其初。

嗟余亦丧志,与子同厥趋。

岂不怀远业,均受贫贱驱。

朱门富华屋,长途有高车。

宁知饥寒士,一饱不愿馀。

栖栖斥鴳翔,岂与鸿鹄俱。

何当长风发,共夺青云衢。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