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的《移家来京师》组诗中的第四首。黄景仁以细腻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描绘了自己迁居京城后的生活境遇与内心感受。
首联“江乡愁米贵,何必异长安”,诗人以对比手法,表达了对故乡生活的怀念与对京城生活成本高昂的感慨。故乡虽好,但迁移至京城,生活成本的增加却让诗人感到无奈,似乎在问自己,为何非要离开熟悉的环境来到这里。
颔联“排遣中年易,支持八口难”,进一步揭示了诗人面临的现实困境。中年时期,本应是人生经历丰富、处理问题较为游刃有余的阶段,但支撑起一个大家庭的重担,对于诗人来说却异常艰难。这不仅是经济上的压力,更是精神与责任的双重考验。
颈联“毋须怨漂泊,且复话团圞”,诗人在此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的不易,他选择不抱怨漂泊的艰辛,而是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寻找生活的乐趣与意义。这种情感的转变,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坚韧与乐观。
尾联“预恐衣裘薄,难胜蓟北寒”,诗人预见到京城冬季寒冷,担心衣物不足以抵御严寒。这一细节不仅反映了他对未来的担忧,也暗示了他对生活琐事的关注与细心。通过这一联,诗人将个人的忧虑与对家庭的关怀紧密相连,展现了他对家庭责任的深刻理解与承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活化的场景刻画,展现了诗人迁居京城后的复杂心境,以及在逆境中寻求平衡与希望的努力。黄景仁以朴实的语言,道出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共鸣,使得这首诗具有了广泛的人文价值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