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廿咏.题隐士咏

青溪逐水著渔樵,策杖褰衣屡蓦桥。

鸟坐春池双影近,人呼幽谷两声遥。

祥烟五色飞仙电,瑞草千丛间药苗。

河畔曲肱而取饮,嫌烦且弃树中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翻译

沿着青溪边捕鱼砍柴,拄着拐杖提衣频繁过桥。
鸟儿在春池中并坐身影靠近,人在幽谷呼唤声音遥传。
吉祥的云烟如神仙之电五彩纷飞,祥瑞的草丛中掺杂着药苗千株。
在河边弯臂饮水解渴,厌烦了就丢弃树中的瓢勺。

注释

青溪:清澈的溪流。
渔樵:捕鱼和砍柴,代指田园生活。
策杖:拄着手杖。
褰衣:提起衣服。
蓦桥:过桥。
鸟坐:鸟儿静止或栖息。
春池:春天的池塘。
双影近:两只鸟的倒影接近。
人呼:人的呼唤。
幽谷:深而幽静的山谷。
祥烟:吉祥的云烟。
五色:指多种颜色,象征美好。
飞仙电:如同仙人乘电而行,形容快速而神奇。
瑞草:象征吉祥的草。
千丛:成千的丛集。
药苗:药用植物的幼苗。
河畔:河边。
曲肱:弯起胳膊,形容休闲的姿态。
取饮:饮水解渴。
嫌烦:感到厌烦。
弃:丢弃。
树中瓢:挂在树上的瓢勺,用于取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青溪边的悠闲生活。"逐水著渔樵,策杖褰衣屡蓦桥"表明隐士随着溪水而行,手持渔樵(捕鱼的工具),不时穿过小桥,显示了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鸟坐春池双影近,人呼幽谷两声遥"则是说隐士所在之地,连鸟儿都能与他的身影亲近,而远方的人声也只能隐约传来,突显了他选择的深山幽谷生活。

接下来的"祥烟五色飞仙电,瑞草千丛间药苗"描绘了一幅祥瑞之气缭绕于此地,五彩云烟如同神仙降临,周围生长着许多珍贵的草本药材,这里不仅自然景观美丽,而且充满了神秘与生命力。

最后两句"河畔曲肱而取饮,嫌烦且弃树中瓢"则表明隐士甚至连喝水都选择最为自然、随性的方式,不愿意使用复杂的工具(如树中所挂的瓢),即便是简单的行径,也透露出他对简约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隐士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想生活状态,以及对精神宁静、物质简单的渴望。

收录诗词(23)

敦煌人作品(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敦煌□□

万顷平田四畔沙,汉朝城垒属蕃家。

歌谣再复归唐国,道舞春风杨柳花。

仕女尚□天宝髻,水流依旧种桑麻。

雄军往往施鼙鼓,斗将徒劳猃狁誇。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望江南

莫攀我,攀我大心偏。

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折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形式: 词牌: 忆江南

鹊踏枝

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

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

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

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形式: 词牌: 蝶恋花

浣溪沙

五两竿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

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光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

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形式: 词牌: 山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