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病

晴送麦入仓,雨催谷含穗。

共怪天公仁,曲尽老农意。

谁为三日霖,下漉一丈地。

百谷争奔流,通川不可厉。

夜闻屋山落,昼说城闉闭。

老羸知奈何,脾病尤所畏。

中宵得暴下,亭午卧忘起。

良医过我言,勿药行自喜。

损食存谷神,收心辟邪气。

兀然槁木居,油尔元和至。

天唯不穷人,人则昧其理。

学道三十年,愧尔良医赐。

形式: 古风

翻译

晴朗的日子帮助小麦入库,雨水催促谷物结出谷穗。
人们都惊叹老天爷的仁慈,仿佛满足了农夫的所有期盼。
谁能祈求连续三天的降雨,让土地吸足水分。
各种谷物争相奔流,河流畅通无阻。
夜晚听到屋后的山石落下,白天听说城门紧闭。
年迈体弱的我知道无可奈何,尤其害怕脾胃疾病。
半夜突然腹泻,中午时分躺在床上不愿起身。
医生来看望我,告诉我无需服药,身体自然会好起来。
减少饮食以保存谷物之神,静心以驱除邪气。
我如枯木般静居,内心却充满生机。
上天不会让人彻底穷困,只是人们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学习道义三十年,我对你的医术深感愧疚。

注释

晴送:晴朗时帮助。
麦入仓:小麦入库。
雨催:雨水催促。
天公仁:老天爷的仁慈。
三日霖:连续三天的降雨。
脾病:脾胃疾病。
良医:医术高明的医生。
损食:减少饮食。
元和至:充满生机。
昧其理:不明白道理。
三十年:三十年的学习时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雨病》,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季对农事的影响。首句“晴送麦入仓,雨催谷含穗”展现了雨的双面性,晴天帮助麦子入库,雨天则促使谷物饱满。接着,“共怪天公仁,曲尽老农意”表达了农民对上天仿佛有情的惊讶,以及对雨水适时的感激。

然而,诗中的转折点在于“谁为三日霖,下漉一丈地”,诗人忧虑连续的暴雨导致积水严重,影响了谷物的收割和运输。“百谷争奔流,通川不可厉”进一步强调了水势之大,道路难以通行。接下来,诗人描述了雨势之猛烈,夜晚听到屋瓦落声,白天城门紧闭,生活陷入困境。

面对这场雨灾,诗人感慨“老羸知奈何,脾病尤所畏”,年老体弱者尤为担忧。他经历了一段艰难时期,但“中宵得暴下,亭午卧忘起”表明他病痛突然减轻,这得益于医生的建议:“良医过我言,勿药行自喜。”他领悟到顺应自然、节制饮食的重要性,以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平衡。

最后,诗人以“兀然槁木居,油尔元和至”表达自己回归简朴生活的决心,感谢上天并未彻底剥夺,也反思人类应懂得顺应自然的道理。结尾处“天唯不穷人,人则昧其理”揭示出人应从自然中学习智慧,而诗人自谦地说,经过三十年的学习,仍深感良医的教诲之恩。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个人经历,展现了诗人对农事的关心,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临川陈宪大夫挽词二首(其一)

一时冠盖盛临川,直亮推公益友先。

淡泊朱丝初少味,萧疏翠竹久弥鲜。

崎岖处世曾何病,奔走成功亦偶然。

天理更疏终不失,雍雍今见子孙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养竹

病竹养经年,生笋大如母。

初番放出林,末番任供口。

欲求五寸围,更听三年后。

萧疏尽椽桷,无复堪作帚。

吾庐适营葺,便可开户牖。

秀色到衣冠,清风荡尘垢。

物生恨失养,养至无不厚。

斧斤日摧剥,阴阳自难救。

闲居玩草木,农圃即师友。

养人如养竹,举目皆孝秀。

形式: 古风

勉子瞻失干子二首(其一)

人生本无有,众幻妄聚耳。

手足非吾亲,何况妻与子。

偶来似可乐,强作室家喜。

忽去未免悲,欣成要矜毁。

君家两岁儿,毕竟何自始。

变化违初心,涕泗剧翻水。

吾侪近始悟,造物聊复试。

道力竟未完,聪明信难恃。

形式: 古风

南康阻风游东寺

欲涉彭蠡湖,南风未相许。

扁舟厌摇荡,古寺慰行旅。

重湖面南轩,惊浪卷前浦。

霏微雪阵散,颠倒玉山舞。

一风辄九日,未悉土囊怒。

百里断行舟,仰看飞鸿度。

故人念征役,一饭语平素。

竹色净飞涛,松声乱秋雨。

我生足忧患,十载不安处。

南北已兼忘,迟速何须数。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