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二首(其一)

叠影重纹映画堂,玉钩银烛共荧煌。

会应得见神仙在,休下真珠十二行。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翻译

光影交错映照画堂,玉制的钩和银色的烛光交相辉映。
在这里应该能看到神仙,不要急着放下手中的真珠笔(可能是在写诗或记事)。

注释

叠影:光影交错。
重纹:交错的图案。
映画堂:映照在画堂之中。
玉钩:玉制的挂钩。
银烛:银色的蜡烛。
荧煌:明亮闪烁。
会应:应当。
得见:看到。
神仙:神话中的仙人。
休:不要。
真珠:珍珠(这里可能指代珍贵的笔或者珍珠装饰的文字)。
十二行:可能指的是诗歌的行数。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场盛大的宴会或庆典,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当时的奢华与繁荣。"叠影重纹映画堂"中的“叠影”指的是重叠的影子,可能是指厅堂内灯火辉映之下所投射出来的层层叠叠的影像,展现出一种错综复杂且深远的空间感。"玉钩银烛共荧煌"则形象地描绘了用玉石和白银制成的灯具散发出的光芒,烛光与玉石相辉映,显得分外璀璨。

"会应得见神仙在"一句,通过对“神仙”的提及,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宴会如同仙境的氛围。诗人借此表达了对于这场盛会的惊叹和赞美之情。

最后,“休下真珠十二行”则是在强调这种奢华景象的持久和不断,"真珠"在这里可能指的是珍贵的东西,比喻着宴会上的欢乐时光如同珍珠一般连绵不绝。"十二行"或许是指时间的长短,或是特定的一种排场布置,这里暗含了对完美无瑕的追求。

整体来看,此诗通过对物质奢华和精神境界的双重描绘,展现了古代宴会文化中的豪华与神秘,同时也反映出了诗人对于这种生活的赞赏。

收录诗词(507)

罗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字:昭谏
  • 籍贯: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
  • 生卒年:833-909

相关古诗词

帘二首(其二)

翡翠佳名世共稀,玉堂高下巧相宜。

殷勤为嘱纤纤手,捲上银钩莫放垂。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逼脸横颐咽复匀,也曾谗毁也伤神。

自从鲁国潸然后,不是奸人即妇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泾溪

泾溪石险人竞惧,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沈沦。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罗敷水

雉声角角野田春,试驻征车问水滨。

数树枯桑虽不语,思量应合识秦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