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道林寺诗三首(其一)

万畦霜稻卧黄云,小径萦纡接寺门。

不见高人空像设,更无衲子辩风幡。

楼观远岫秋增媚,窗枕寒溪夜更喧。

他日重来瞻近影,一凭香火荐蘋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翻译

广袤的稻田上覆盖着一层霜雪,如同黄色的云海,一条蜿蜒的小路通向寺庙大门。
虽然看不见高人,但佛像依旧设立,僧侣们不再辩论风幡是否在动(暗示禅定)。
远处的楼阁与秋日山峦更显妩媚,夜晚,窗户映照着寒冷溪流,声音更加嘈杂。
将来某日我再来时,希望能亲眼看到近处的景象,那时我会献上香火,祭奠祈福。

注释

畦:稻田的一块块划分区域。
像设:佛像设立。
衲子:僧人。
风幡:佛教中用来测试修行者是否达到心静如止水的物件。
远岫:远处的山峰。
寒溪:寒冷的溪流。
香火:供奉神佛的香和烛火,也指虔诚的敬意。
蘋蘩:古代用于祭祀的两种植物,象征洁净和敬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中寺庙图景。开篇“万畦霜稻卧黄云”通过对秋天稻谷和黄色的浮动云朵的形象描绘,营造出一种超然世外、物我两忘的意境。“小径萦纡接寺门”则细腻地勾勒出了通往寺庙的小路蜿蜒曲折的情景。

诗人通过“不见高人空像设,更无衲子辩风幡”表达了对世间喧嚣的超脱和对心灵净化的追求。在这里,“高人”指的是修行者或高僧,“空像”则是指佛教中的塑像,而“衲子”特指佛教僧侣,“辩风幡”则是比喻他们宣扬佛法的情景。诗人没有看到这些常见于寺庙的场景,表明这座道林寺与世俗隔绝,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之所。

接着,“楼观远岫秋增媚,窗枕寒溪夜更喧”中,“楼观”指的是寺庙中的建筑,它们远望出去可以看到连绵的山峦。在这里,秋天的景色显得更加迷人,而“窗枕寒溪夜更喧”则描写了夜深人静时,听到的只是窗外寒冷小溪的流水声,这种声音反而让夜晚变得更加清醒和充实。

最后,“他日重来瞻近影,一凭香火荐蘋蘩”表达了诗人对这次经历的珍视,并希望将来能够再次回到这个地方,重新体验那种心灵的宁静与平和。这里的“一凭香火”指的是依靠寺庙中的香炉,“荐蘋蘩”则是通过焚烧香料来表达自己的敬意。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寺庙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世界的向往,以及对超脱尘世、寻求心灵净化的深切情感。

收录诗词(662)

张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徽宗宣和三年(1121)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

  • 字:巨山
  • 籍贯:襄阳(今湖北襄樊)
  • 生卒年:1096—1184

相关古诗词

登白帝城二首(其二)

殊方秋尽怯登临,万里屯云结岁阴。

崖壁?岈知禹绩,江山割据识雄心。

沧波南下奔云急,单舸东游两鬓侵。

漂转十方仍作客,沉吟怀古泪沾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登白帝城二首(其一)

霜风吹日下长原,夔子城荒灌木繁。

东去诸山朝峡口,西来众水会关门。

千年白帝空祠庙,万里家山秪梦魂。

绝塞边头重回首,秋声凄断不堪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登寺阁见月上率然成咏

残阳犹半谷,片月已临山。

暮色千林起,乡心万里还。

不堪常俯仰,宁有但间关。

绝世非吾意,幽栖寄暂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赋得山上树

郁郁复苍苍,扶疏翻晓光。

岂能偏雨露,秪益早风霜。

萧瑟秋将暮,纷披叶尽黄。

深溪调鼎树,岁晚独能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