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童曲(其二)

西湖采莲舟,上有愁思妇。

不摘芙蓉花,何因出素手。

形式: 乐府曲辞 押[有]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西湖采莲的画面,通过一个愁思妇的形象,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自然美景的感慨。

“西湖采莲舟,上有愁思妇。” 开篇点题,西湖上的一叶扁舟,承载着一位满腹愁绪的女子。西湖的美丽与女子的愁思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氛围。

“不摘芙蓉花,何因出素手。” 这句诗进一步揭示了女子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她身处美丽的莲花之中,却无心采摘,似乎在犹豫、在思考。这不仅表现了女子的孤独与寂寞,也暗示了她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纠葛或未解之谜。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将自然景观与人物情感巧妙融合,既展现了西湖采莲的日常场景,又蕴含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深度。李攀龙以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生活中不易察觉的美与哀愁,使得这首诗具有了超越时间的美感和情感共鸣力。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明下童曲(其一)

走马上越桥,遗却黄金鞭。

遥望射堂头,徘徊骄不前。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先]韵

明下童曲(其二)

赭白千里姿,斑骓八百馀。

乘不独自去,日与陆郎俱。

形式: 乐府曲辞

同生曲(其一)

盛时不再逢,百岁一何促。

愿以南山松,秉作夜游烛。

形式: 乐府曲辞 押[沃]韵

同生曲(其二)

蟋蟀空局促,人命安可为。

但当饮美酒,醉即蒿里歌。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