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其六)

尝闻左师言,少子古所喜。

二儿从两父,服辱了百事。

佳子何关人,自怪馀此意。

看书时独笑,屡与古人值。

他年会六子,道眼谁最驶。

衣钵傥可传,田园不须置。

形式: 古风

翻译

曾经听说左师说过,小儿子向来是古人所喜爱的。
两个孩子跟随两位父亲,经历了很多事情,学会了谦卑和忍耐。
优秀的儿子并不只关乎他人,我自己也奇怪为何会有这种想法。
独自看书时我会微笑,因为常常能与古代贤者的思想相遇。
将来我们六兄弟聚首,谁的眼界最为开阔,谁能迅速领悟道理呢?
如果衣钵可以传承,那么无需追求过多的田产和财富。

注释

左师:古代的一位老师。
少子:小儿子。
两父:两位父亲。
服辱:经历磨砺和谦卑。
佳子:优秀的儿子。
馀此意:我有这样的想法。
看书:阅读书籍。
古人值:古代贤者的见解。
会六子:兄弟们聚会。
道眼:洞察事物的眼光。
衣钵:学问或技艺的传承。
田园:田产和家业。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题目为《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其六)》。诗人以左师(指左思,西晋文学家)关于教育的观点为引,表达了对儿子们成长的关注。他认为,小儿子虽然年纪尚小,但聪明过人,能跟随两位父亲学习,处理各种事务。诗人感叹,自己的孩子无需过多关注,他们自有才能,读书时常常独自微笑,仿佛与古代贤人相遇。

诗人想象未来孩子们的成就,期待他们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甚至传承衣钵,暗示对知识和学问的重视超过了物质财富。整首诗语言朴素,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辙对于家庭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独特见解。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其五)

幽忧如蛰虫,雷雨惊奋豫。

无根不萌动,有翼皆鶱翥。

嗟我独枯槁,无来孰为去。

念兄当北迁,海阔煎百虑。

往来七年间,信矣梦幻如。

从今便筑室,占籍无所住。

四方无不可,莫住生灭处。

纵浪大化中,何喜复何惧。

形式: 古风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其四)

故山纵得归,无复昔遗老。

家风知在否,后生恐难保。

似闻老翁泉,曾作泥土燥。

穷冬忽涌溢,络绎瓶瓮早。

此翁终可信,明月耿怀抱。

从我先人游,安得不闻道。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其三)

我来适恶岁,斗米如珠量。

何时举头看,岁月守心房。

念我东坡翁,忍饥海中央。愿翁勿言饥,稷调阴阳。

玉池有清水,生肥满中肠。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其二)

莫言三谪远,归路近庾岭。

谁怜东坡穷,垂老徙此景。

幸无薪炭役,岂念冰雪冷。

平生笑子厚,山水记柳永。

孜孜苦怀归,何异走逃影。

吾观两蛮触,出缩方驰骋。

百年寄龟息,幸此支床静。

形式: 古风 押[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