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其七)

舜以五音言,二雅良褊迫。

变风犹井牧,驱人遂阡陌。

周馀几崩坏,况经甫与白。

崎岖收狂澜,还付滥觞窄。

蒙庄泾渭杂,恐有郭象客。

壁藏待知者,金石闻旧宅。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翻译

舜帝用五音表达智慧,但《二雅》诗篇内容丰富却略显狭隘。
如同改变风向的乐章,从宫廷到民间,人们被引导走向田间小路。
周朝之后几乎崩溃,更何况经历了杜甫和李白这样的大诗人。
艰难困苦中他们挽救了颓势,就像收束泛滥的江河,使之回归正轨。
庄子的思想深奥复杂,如同泾渭混杂,恐怕只有郭象那样的人才能理解。
他们的智慧像壁藏的珍宝等待知音,他们的作品在古老的宅邸中流传至今。

注释

五音:古代音乐的五个基本音阶。
二雅:指《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内容丰富但风格各异。
井牧:比喻音乐风格的变化,如井水由深至浅,从宫廷到民间。
阡陌:田间小路,代指民间。
甫与白:杜甫和李白,两位唐代著名诗人。
崎岖:形容道路不平或境遇艰难。
滥觞:原指江河发源处的涓涓细流,此处比喻开始或源头。
蒙庄:指庄子,道家学派重要人物。
郭象:魏晋玄学家,对庄子思想有所发展。
壁藏:比喻珍贵之物深藏不露。
金石:古代刻在金属或石头上的文字,代指著作或文化遗产。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他以和陶渊明的风格创作,主题是对古代音乐、诗歌变迁以及文化传承的思考。诗人首先提到舜帝时代的五音之说,暗示早期诗歌的丰富多样,但接着指出《诗经》中的“二雅”虽佳,但也显得有些狭隘。他借“变风”比喻时代变迁,如同从井田制度到田野耕作,人们的生活境遇发生了变化。

诗人进一步指出,自周朝以来,诗文经历了动荡,尤其是杜甫和白居易等大诗人的影响,使得文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元。他强调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苏轼(子瞻)等人试图挽救并规范诗歌,就像从狂澜中收束,回归到更为纯粹的艺术表达。

苏辙接着提到庄子的哲学思想,暗示文学如蒙庄寓言般深奥复杂,担心其中可能隐藏着郭象那样的解读争议。最后,他以“壁藏待知者”象征优秀作品等待真正理解的人去发掘,而那些金石般的经典则如同旧宅,仍然散发出历史的气息。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历史的视角,探讨了诗歌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以及对经典的理解与评价,体现了苏辙对文学传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其六)

尝闻左师言,少子古所喜。

二儿从两父,服辱了百事。

佳子何关人,自怪馀此意。

看书时独笑,屡与古人值。

他年会六子,道眼谁最驶。

衣钵傥可传,田园不须置。

形式: 古风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其五)

幽忧如蛰虫,雷雨惊奋豫。

无根不萌动,有翼皆鶱翥。

嗟我独枯槁,无来孰为去。

念兄当北迁,海阔煎百虑。

往来七年间,信矣梦幻如。

从今便筑室,占籍无所住。

四方无不可,莫住生灭处。

纵浪大化中,何喜复何惧。

形式: 古风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其四)

故山纵得归,无复昔遗老。

家风知在否,后生恐难保。

似闻老翁泉,曾作泥土燥。

穷冬忽涌溢,络绎瓶瓮早。

此翁终可信,明月耿怀抱。

从我先人游,安得不闻道。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其三)

我来适恶岁,斗米如珠量。

何时举头看,岁月守心房。

念我东坡翁,忍饥海中央。愿翁勿言饥,稷调阴阳。

玉池有清水,生肥满中肠。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