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旻上人伤果禅师

净业初中日,浮生大小年。

无人本无我,非后亦非前。

箫鼓旁喧地,龙蛇直映天。

法门摧栋宇,觉海破舟船。

书镇秦王饷,经文宋国传。

声华周百亿,风烈被三千。

芜没青园寺,荒凉紫陌田。

德音殊未远,拱木已生烟。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翻译

在修行之初的日子里,人生如同大小年的轮回。
无人即无我,既非后世也非前世。
箫鼓声在旁喧闹,龙蛇之形直冲云天。
佛法如摧枯拉朽,唤醒了沉睡的心灵和智慧。
书卷曾是秦王赏赐,佛经流传于宋国之间。
声誉响彻百千万亿世界,佛法的威严覆盖三千世界。
青园寺淹没在荒芜中,紫陌田野一片凄凉。
佛法的教诲并未远离,古老的树木已升起烟雾。

注释

净业:修行的洁净之心。
初中日:修行初期。
浮生: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大小年:轮回的盛衰。
无人:无自我存在。
本无我:本来就没有我。
非后亦非前:超越时间的束缚。
箫鼓:音乐乐器。
喧地:热闹嘈杂。
龙蛇:象征佛法的神秘力量。
直映天:直指天空,寓意深远。
法门:佛法之门。
摧栋宇:摧毁无知的障碍。
觉海:觉醒的海洋。
破舟船:打破困惑的船只。
书镇:书籍的积累。
秦王饷:秦王所赐。
经文:佛经。
宋国传:在宋国广泛传播。
声华:声誉光彩。
周百亿:遍布无数世界。
风烈:佛法的影响力。
被三千:覆盖三千世界。
芜没:荒废。
青园寺:寺庙名。
荒凉:冷清。
紫陌田:郊外田野。
德音:美德的声音。
殊未远:并未消失。
拱木:弯曲的老树。
生烟:冒出烟雾,象征古老而悠久。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作品,名为《和旻上人伤果禅师》。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用以佛教思想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之情的诗篇。

"净业初中日,浮生大小年。无人本无我,非后亦非前。"

这几句通过对时间流转的描述,展现了出家人的修行与世俗生命长度的比较,以及佛教中的空性思想,即万物皆无自性,只是相依缘起。

"箫鼓旁喧地,龙蛇直映天。法门摧栋宇,觉海破舟船。"

这里借用了箫鼓和龙蛇的形象来描绘佛法的力量,以及它对迷失众生的救赎作用。法门摧毁了俗世的栋宇,觉海则是比喻佛法如同大海一般,能够破除烦恼之舟。

"书镇秦王饷,经文宋国传。声华周百亿,风烈被三千。"

这些句子提到了历史上的佛教典籍流传,如《秦王饷》、《宋国传》的经文,以及佛法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

"芜没青园寺,荒凉紫陌田。德音殊未远,拱木已生烟。"

最后几句描绘了一幅废墟中的古寺景象,其中“德音”指的是禅师的教诲,即使禅师不在,但他的教导依旧响彻,而“拱木已生烟”则是对逝者的追忆之情,木头虽然腐朽,但火种(这里比喻为往事或记忆)尚存。

整首诗通过佛教的概念和意象,表达了对逝者果禅师的怀念,同时也展现了佛法超越生死、永恒不变的主题。

收录诗词(34)

杨炯(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 籍贯:弘农华阴(今属陕西)
  • 生卒年:650年-692年

相关古诗词

和郑雠校内省眺瞩思乡怀友

铜门初下辟,石馆始沈研。

游雾千金字,飞云五色笺。

楼台横紫极,城阙俯青田。

暄入瑶房里,春回玉宇前。

霞文埋落照,风物澹归烟。

翰墨三馀隙,关山四望悬。

颓峰暌酌羽,流水旷鸣弦。

虽欣承白雪,终恨隔青天。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和崔司空伤姬人

昔时南浦别,鹤怨宝琴弦。

今日东方至,鸾销珠镜前。

水流衔砌咽,月影向窗悬。

妆匣悽馀粉,熏炉灭旧烟。

晚庭摧玉树,寒帐委金莲。

佳人不再得,云日几千年。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和辅先入昊天观星瞻

遁甲爰皇里,星占太乙宫。

天门开奕奕,佳气郁葱葱。

碧落三乾外,黄图四海中。

邑居环若水,城阙抵新丰。

玉槛昆崙侧,金枢地轴东。

上真朝北斗,元始咏南风。

汉君祠五帝,淮王礼八公。

道书编竹简,灵液灌梧桐。

草茂琼阶绿,花繁宝树红。

石楼纷似画,地镜淼如空。

桑海年应积,桃源路不穷。

黄轩若有问,三月住崆峒。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和酬虢州李司法

唇齿标形胜,关河壮邑居。

寒山抵方伯,秋水面鸿胪。

君子从游宦,忘情任卷舒。

风霜下刀笔,轩盖拥门闾。

平野芸黄遍,长洲鸿雁初。

菊花宜泛酒,浦叶好裁书。

昔我芝兰契,悠然云雨疏。

非君重千里,谁有惠双鱼。

形式: 排律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