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成

桑田沧海事沈沈,慨慷谁能论古今?

刖足卞和因献玉,然脐董卓岂无金?

虽求知己终难合,差立功名错用心。

老子胸中颇明白,只怜华发不胜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深沉沉,慷慨豪情又有谁能评说古今之事?
卞和因断足献上宝玉,董卓难道就没有权势与财富?
尽管寻求知音始终难以契合,错把功名当作目标也是枉然。
老子心中其实明了,只是惋惜白发丛生,无法插满头簪。

注释

桑田: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沧海:形容大海,也指世事沧桑。
沈沈:深沉的样子。
慨慷:感慨激昂。
古今:过去到现在,历史长河。
刖足:古代的一种酷刑,砍去脚。
卞和:楚国人,以献玉闻名。
献玉:献出珍贵的玉石。
然脐:比喻凭借权势或财力。
董卓:东汉末年的权臣,以残暴著称。
岂无金:难道没有权势和财富。
知己:了解并赏识自己的人。
终难合:始终难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差立功名:错误地追求功名。
错用心:用错了心思。
老子:古人对老子的尊称,这里泛指有智慧的人。
胸中:心里。
颇明白:非常清楚。
华发:白发。
不胜簪:多得无法插满头簪,形容年老或愁苦。

鉴赏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王冕所作的《偶成》,通过对桑田沧海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沉思。首句“桑田沧海事沈沈”以自然变化象征世事无常,暗示了时间的无情流逝和人事的沧桑。接下来的“慨慷谁能论古今?”表达出诗人对于历史兴衰变迁的深沉感慨,认为即使英雄如卞和献玉、董卓权势显赫,也无法逃脱历史的轮回。

“刖足卞和因献玉”引用了战国时期卞和献玉的故事,意在说明即使是遭受不幸,如卞和被砍断双脚,也坚持自己的信念;而“然脐董卓岂无金?”则借董卓之例,讽刺其贪婪且不得善终。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揭示了追求功名富贵可能带来的悲剧。

“虽求知己终难合,差立功名错用心”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世人过于执着于功名的看法,认为真正的知己难觅,过分追求功名只会导致心性偏离。最后一句“老子胸中颇明白,只怜华发不胜簪”以自嘲的方式,感叹自己虽然心中明白世事,但岁月已逝,白发丛生,无法再像壮年时那样雄心勃勃。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语言凝练,体现了王冕作为元末明初文人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712)

王冕(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偶成七首(其一)

人言栗里是吾家,问信东皋事已讹。

残岁都闻呼盗贼,良宵谁复望星河?

门迎野水垂杨柳,屋枕云山带荔萝。

沽酒陶情作閒梦,岂知冰冻合滹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偶成

青山绿水从人爱,野鹤孤云与我同。

所适不须论丑好,相逢漫尔说英雄。

乐游花木萧萧雨,梓泽亭台澹澹风。

兴废故无今昔异,几回搔首月明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偶成

二月江亭野色明,杨花飞散雪盈盈。

盐烟半入海气白,风雨忽来溪树鸣。

离思厌听孤燕语,客情无奈乱山青。

明朝又上长安道,却望咸阳旧帝京。

形式: 七言律诗

偶成七首(其二)

万里长山走蓟门,崭然天险中路分。

高风吹雨作飞雪,老树积烟成冻云。

武帐驻兵谈亚父,毡城无语及昭君。

夜深谁渡桑乾水?呜咽笳声不忍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