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道中杂诗十二首(其三)居庸关

连山东北趋,中断忽如凿。

万古争一门,天险不可薄。

圣人大无外,善闭非键钥。

车行已方轨,关吏徒击柝。

居民动成市,庐井互联络。

幽龛白云聚,石磴清泉落。

地虽临要冲,俗乃近淳朴。

政须记桃源,不必铭剑阁。

仆夫跽谓我,无为久淹泊。

山川岂不好,但恐风雨恶。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居庸关的壮丽景色与历史氛围,同时也表达了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感慨以及对政治治理的思考。

首句“连山东北趋,中断忽如凿”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山势的连绵不绝,以及居庸关在群山之中突兀而起的雄伟景象。接着,“万古争一门,天险不可薄”强调了居庸关作为战略要塞的重要性,象征着历史的沧桑与自然的险峻。

“圣人大无外,善闭非键钥”则转而探讨了治理国家的哲学思想,暗示了领导者应具备的智慧和道德力量,而非依赖于物质的锁钥。接下来的“车行已方轨,关吏徒击柝”描述了过往商旅在关卡前的秩序与守卫的职责,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秩序与纪律。

“居民动成市,庐井互联络”描绘了关内的繁荣景象,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社区的紧密联系。而“幽龛白云聚,石磴清泉落”则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氛围。

“地虽临要冲,俗乃近淳朴”对比了居庸关的战略位置与当地民风的淳厚,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和谐社会环境的赞赏。最后,“政须记桃源,不必铭剑阁”借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典故,呼吁政治治理应追求理想的社会状态,而不是过分强调军事防御。

“仆夫跽谓我,无为久淹泊”则是仆人的劝告,提醒诗人不应长时间停留,体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敏感。最后一句“山川岂不好,但恐风雨恶”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同时对可能遇到的恶劣天气表示担忧,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居庸关的地理特征和历史地位,还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社会观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历史、政治和人文的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463)

黄溍(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文潜,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门人宋濂、王袆、金涓、傅藻等皆有名于世

  • 字:晋卿
  • 籍贯: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
  • 生卒年:1277年11月27日—1357年10月18日

相关古诗词

上京道中杂诗十二首(其五)枪竿岭

忆昔赐第归,吾母适初度。

蹉跎岁月晚,今辰乃中路。

居人誇具庆,游子惭叱驭。

兹山称最高,扬鞭入烟雾。

矗矗多峭峰,濛濛饶杂树。

崎岖共攀援,踯躅频返顾。

陈情未成表,登高讵能赋!

独怜山下水,远向卢沟去。

形式: 古风

上京道中杂诗十二首(其九)独石

解鞍及亭午,稍欣烟雾收。

苍然众山出,历历如雕锼。

前瞻一石独,灵宫居上头。

颇闻去年夏,水激龙腾湫。

走避登屋山,夜半齐呀咻。

幸兹溪涧中,今作清浅流。

宴安不可怀,变化诚难求。

翠华渺在望,行矣毋淹留。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上京道中杂诗十二首(其十二)上都分院

晨兴过桓州,旭日生苍凉。

举头见觚棱,金碧何巍煌!

洪河贯其前,青山环四傍。

暮投玉堂署,鳌峰屹中央。

升阶旅群彦,官烛分馀光。

琴册森在侧,谈笑来清觞。

列坐无所为,陈诗咏黄唐。

帝乡岂不乐,父母远莫将。

起视云汉低,垂星烂寒芒。

南飞有冥鸿,邈哉天际翔。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同王章甫待制校文上京八月十五夜宿龙门驿

凉风堕黄榆,万马皆南驰。

而我方北首,度关及鸣鸡。

石路更幽阻,仆夫惨不怡。

徐驱待明发,泱漭穷烟霏。

貂裘者谁子,怪我逢掖衣。

为言霜露多,遑遑独安之。

我非不自爱,简书今有期。

忆昔州县间,折腰向小儿。

荏苒二十年,白首初登畿。

同袍如燕鸿,去住恒相违。

悠然慨平生,与世何参差。

暝投龙门驿,高馆临回溪。

青崖拱白月,水木含馀辉。

秋色故潇洒,我行殊未迟。

相从况魁彦,炯若珊瑚枝。

衰暮奚足云,一觞聊共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