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僧福公寄惠牧牛图答以问牛歌

诃诃诃,栖岩老法师,寄我牧牛颂。

我是人间百岁人,今朝却作婴儿弄。

堪笑其间有一牛,满身变白尾犹黑。

想君不是上上根,教人费尽闲心力。

我昔有一牛,其毛元自白。

如今牛已无,欲求不可得。

蓑笠与鞭绳,同时皆弃掷。

身心无住著,冷坐溪边石。

却问山中人,闲寻牧牛客。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禅师对待生命态度的超然与自在。开篇“诃诃诃,栖岩老法师,寄我牧牛颂”即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和他所处的环境,是一位生活在深山之中的老法师,并且通过寄送牧牛图的形式与人交流。紧接着“我是人间百岁人,今朝却作婴儿弄”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生态观,诗人虽年逾百岁,但心境如同初生之婴孩般纯净无瑕。

“堪笑其间有一牛,满身变白尾犹黑。想君不是上上根,教人费尽闲心力。”这几句通过牧牛的形象,表达了一种对生命自然流转的观察和感悟。那头牛的外表虽已老去,但尾巴依旧乌黑,这是对生命不停变化的写照,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生命本身无法控制、无须强求的禅意。

“我昔有一牛, 其毛元自白。如今牛已无,欲求不可得。”这里则表达了一种宿命观和放下之心态。曾经有过一头白牛,但现在那头牛已经不在,而这种寻求也显得毫无意义,这是对过去与现实的接受和放手。

“蓑笠与鞚绳,同时皆弃掷。”这句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于世俗之物的放下态度,蓑笠(一种用来遮阳避雨的帽子)和鞚绳(牵引牛马的工具)都被抛弃,这是对物欲的彻底释然。

“身心无住著,冷坐溪边石。”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心灵的自由和超脱,他的身心如同无所依附,能够在溪边的石头上安静地坐着,这是对禅学中“无住”思想的体现。

最后,“却问山中人,闲寻牧牛客。”诗人似乎是在询问那些生活在山中的修行者们,他们是否还在悠闲地寻找那已不再存在的牧牛图。这既是一种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现在的一种提醒:即便是曾经重要的事物,现在也都已经不复存在,应当放下执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牧牛这一主题,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自然与禅学三者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和领悟,是一首充满哲理且意境悠长的佳作。

收录诗词(308)

张舜民(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诗人陈师道之姊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 字:芸叟
  • 籍贯:邠州(今陕西彬县)
  • 生卒年:1065

相关古诗词

紫骝马

紫骝马,白面郎。

红银鞍勒青油缰,左牵黄犬右擎苍。

朝从灞陵猎,暮宿投平康。

使酒不满意,按剑叱天狼。

今年明年一如此,后年不觉发成霜。

扶肩策杖出门行,抱子弄孙楼上坐。

忽然涕泪满衣襟,为见骅骝面前过。

形式: 古风

跋百之诗画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丹青不知老将至,李陵苏武真吾师。

太平本学治礼乐,犹有暇日能临池。

区中孰最奇,庞眉皓首苟住著,安得一区我安之。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愈泉

有泉出城闉,尾大如车辐。

饮之能愈疾,此语闻郴俗。

直疑白药根,浸渍幽岩腹。

灵迹浪遐方,神功施比屋。

形式: 古风

感时事戏作

少年辛苦校虫鱼,晚岁雕虫耻壮夫。

自是诸生犹习气,果然紫诏尽驱除。

酒间李贺皆投笔,地下班扬亦引车。

唯有少陵顽钝叟,静中吟撚白髭须。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