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

苏杭自昔称名郡,牧守当今当好官。

两地江山蹋得遍,五年风月咏将残。

几时酒盏曾抛却,何处花枝不把看?

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自古以来,苏杭就被称作繁华之地,如今的太守更应是个好官。
在这两地的山水间我走遍了,五年间的风花雪月也将咏唱殆尽。
何时我曾放下过酒杯,哪里的花枝我没有欣赏过呢?
虽然满头白发,但终究能归去,只是诗情画意和酒兴渐渐消减了。

注释

苏杭:指江苏苏州和浙江杭州,古代繁华的江南地区。
牧守:古代对州郡长官的称呼,这里指太守。
当今:现在,当前。
好官:廉洁清明、为民造福的官员。
蹋得遍:走遍,踏遍。
风月:指美好的风景和时光。
咏将残:歌唱即将结束,意指时间流逝。
几时:何时,什么时候。
抛却:放弃,丢下。
何处:哪里。
花枝:这里象征美好的事物。
白发满头:形容年老,头发全白。
归得也:能够回去,终得归乡。
诗情酒兴:诗歌的灵感和饮酒的乐趣。
阑珊:衰减,消退。

鉴赏

这首诗是白居易的《咏怀》,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现实中的感慨。开头两句“苏杭自昔称名郡,牧守当今当好官”写出了诗人曾在历史上著名的苏州和杭州担任重要职务,展现了个人身处高位的自豪与满足。

接下来的“两地江山蹋得遍,五年风月咏将残”则透露了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感。诗人在这两个地方行走过,享受着那里的美景,但时光匆匆,五年的任期即将结束,这些美好的时光也快要不再。

“几时酒盏曾抛却,何处花枝不把看?”这里流露出诗人对过去放纵生活的追忆,无论是饮酒还是赏花,都尽情享受着这些世俗之乐。这种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是白居易为人所熟知的“平易近人”的写作风格。

最后两句“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则是对自己生命状态的一种反思。在岁月的流逝中,诗人的头发变白了,是时候回归平静的生活了。同时,他感受到自己曾经那么热衷的诗意和饮酒的激情,也逐渐减退。这不仅是对个人生活的总结,更是对人生无常的一种感慨。

这首诗通过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抒发了对人生易逝、壮志未酬的深切感受。白居易以其特有的平实语言,描绘出一个官员对于生活、时间和自我状态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咏怀

自从委顺任浮沈,渐觉年多功用深。

面上减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妻儿不问唯耽酒,冠盖皆慵只抱琴。

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咏怀

随缘逐处便安闲,不入朝廷不住山。

心似虚舟浮水上,身同宿鸟寄林间。

尚平婚嫁了无累,冯翊符章封却还。

处分贫家残活计,匹如身后莫相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咏怀寄皇甫朗之

老大多情足往还,招僧待客夜开关。

学调气后衰中健,不用心来闹处闲。

养病未能辞薄俸,忘名何必入深山。

与君别有相知分,同置身于木雁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咏身

自中风来三历闰,从悬军后几逢春。

周南留滞称遗老,汉上羸残号半人。

薄有文章传子弟,断无书札荅交亲。

馀年自问将何用,恐是人间剩长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