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夜半泠然御八风,下观四海气濛濛。
举头忽已三更上,上有琼楼十二重。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白玉蟾的《瑶台散天花词》之一。从鉴赏角度看,诗人通过夜半御风、下观四海的宏大画面,展现了超脱凡尘、通灵解神的意境。
"夜半泠然御八风"一句,以清凉的夜晚和八方之风为背景,设定了一种神秘而又宁静的氛围。这里的“御”字,意味着诗人不仅是感受这份凉风,更是在以一种超然的姿态驾驭它。
"下观四海气濛濛"则透露出诗人俯瞰世界的胸襟和眼界。在这个画面中,“四海”象征着广阔无垠的世界,而“气濛濛”则是对这世界中云雾缭绕、变化莫测的一种描写。
"举头忽已三更上,上有琼楼十二重"两句,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双重跳跃,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越现实时间与空间限制的追求。这里的“三更”指夜晚最深沉的时候,而“琼楼十二重”则是一个充满仙气的意象,代表着一个高洁、神秘而又遥不可及的地方。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超越,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对于现实世界与理想境界之间关系的独特感悟。
不详
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内丹理论家。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
卧闻雨吼是潮奔,直恐横舟堕海门。
凡百可疑多若此,万今千古共谁论。
破苍如凝蜡,粘枝似滴酥。
恍疑菩萨面,初以粉金涂。
杜宇声声盖自嗟,春残何事更天涯。
不归则是归还是,伊是无家或有家。
虚舟惠我一墨竹,纸上森森一枝玉。
展向庭前与鹤看,今宵不许枝头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