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避暑北池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白天的晷影已经到达极限,夜晚的漏刻从此变得更长。
还没来得及实施政令教化,就担忧天气由炎热转为凉爽。
官府里每日空闲时间很多,这个月农民们开始忙碌。
身居高位想起乡间的田野,这酷热如何能抵挡。
正午时分万物都歇息,我独自游走喜爱那方池塘。
门户紧闭阴凉寂静,城墙高耸树木一片苍翠。
绿竹还带着嫩粉,圆圆的荷叶开始散发芳香。
在这里可以消除烦恼,对着美酒畅想。

注释

昼晷:白天测量时间的工具,这里指白天的光阴。
宵漏:夜晚计时的工具,指夜晚的时间。
施政教:实施政策和教化百姓。
炎凉:这里比喻世态炎凉,也可指天气变化。
公门:官府的代称。
农稍忙:农事渐渐繁忙。
亭午:正午。
息群物:所有生物都休息。
方塘:方形的池塘。
阴寂寂:阴凉而寂静。
城高树苍苍:城墙高大,树木茂盛显出深绿色。
绿筠:未完全成熟的竹子。
含粉:指竹子表面的嫩芽或新叶有粉状物。
圆荷:盛开的荷叶。
散芳:散发香气。
于焉:在这里。
烦抱:烦恼的心情。
华觞:华美的酒杯,代指美酒。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炎热夏日的景象,诗人在高温中寻找清凉之地,以逃避酷暑。开篇“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写出了夏至时分最长的特点,即白天时间最长,而夜晚则相对较短。这两句设置了整首诗的季节氛围。

接着,“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表达了诗人对于政治、教育等事务尚未着手,同时也担心时局变迁和天气变化带来的影响。这里透露出诗人的担忧与责任感。

“公门日多暇, 是月农稍忙”则转向闲适的生活场景,官府门前平日无事,而农人在这个时候却相对忙碌起来。这两句描绘了夏日都市与乡村的不同节奏。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写诗人的心思仍旧挂念着田间的劳作之地,尽管身处高楼,依然感受着炎热带来的痛苦。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情怀。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则转向个人寻找清凉的行动。诗人在正午时分,独自一人到方形池塘边散步,享受那份宁静与凉爽。这一段落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描绘了一幅幽深静谧的画面。门扉紧闭,周围环境安静无声;城市高墙与郁郁葱葱的树木共同营造出一种封闭而又丰富的空间氛围。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具体描绘了北池景色。水中的绿藻依旧带着露珠,而荷花刚开始展开,释放出迷人的香气。这两句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植物在夏日的状态。

最后,“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表达了诗人通过沐浴清凉水流来洗去心中的忧虑,面对着精美的酒杯,似乎在暗示即将开始的一场宴饮或是独酌。这里既有对身体舒适感受的享受,也透露出诗人内心世界的某种放松与期待。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入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在夏至之时对于避暑、生活节奏、自然美景以及个人情感体验的独特感受。

收录诗词(568)

韦应物(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唐代诗人。汉族。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籍贯:长安(今陕西西安)
  • 生卒年:737~792

相关古诗词

夏夜忆卢嵩

霭霭高馆暮,开轩涤烦襟。

不知湘雨来,潇洒在幽林。

炎月得凉夜,芳樽谁与斟。

故人南北居,累月间徽音。

人生无闲日,欢会当在今。

反侧候天旦,层城苦沈沈。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夏景园庐

群木昼阴静,北窗凉气多。

闲居逾时节,夏云已嵯峨。

搴叶爱繁绿,缘涧弄惊波。

岂为论夙志,对此青山阿。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夏景端居即事

北斋有凉气,嘉树对层城。

重门永日掩,清池夏云生。

遇此庭讼简,始闻蝉初鸣。

逾怀故园怆,默默以缄情。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宴别幼遐与君贶兄弟

乖阙意方弭,安知忽来翔。

累日重欢宴,一旦复离伤。

置酒慰兹夕,秉烛坐华堂。

契阔未及展,晨星出东方。

征人惨已辞,车马俨成装。

我怀自无欢,原野满春光。

群水含时泽,野雉鸣朝阳。

平生有壮志,不觉泪沾裳。

况自守空宇,日夕但徬徨。

形式: 古风 押[阳]韵